家鄉的文昌橋

在撫州城東,有一座古老的大石橋,名叫文昌橋。此橋長240多米,高約13米,11座橋墩昂首挺立,12座水門豁若天開,猶如長龍出水,彩虹臥波,為撫州增添了不少美色,是撫州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蹟。

此橋始建於南宋年間,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現在的橋是清嘉慶年間重新建成,費銀十七萬多兩。建國後,為了保護這座古橋,曾兩次拔款進行擴建和大修,加固了橋基,加厚了橋面,兩側各挑出2米,增設人行道,並設定了雕花欄桿和高桅路燈,使文昌橋變得更加雄偉壯觀。XX年,當地政府又花巨資重修大橋,每個橋墩上均設十二生肖之一,並重新加固大橋,該橋即古老又華美。現在,每到夏日的夜晚,橋上遊人,絡繹不絕,清風徐來,暑氣全消。仰望天空,明月當頭,繁星點點。俯看流水,月影如璧,銀波蕩漾。

但凡是橋,都離不開美麗的傳說。據說明朝有一知府到撫州上任,要從文昌橋進城,只見四人坦胸露腹躺橋上擋道,身旁放有一隻陳舊的籮,裝著幾株艾子,便知是“陳、羅、章、艾”四位才子要考他,於是知府要他們出上聯,四才子翻身躍起,齊聲道:“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橋上曬文章。” “上文章”是指他們有滿腹文章,而“下文章”則是借用撫州方言“文昌”諧音,暗指文昌橋。四才子坦腹仰面朝天,曬著肚皮,正好形成“文章橋上曬文章”的絕妙構意。知府一聽這個絕對,憋得目瞪口呆,只好原路退回。黃昏時來到名叫 “黃昏渡”的渡口,,這是由對岸前黃昏和後黃昏兩個村子的名字而來的。知府猛然想好下聯。立即回城。誰知剛回到文昌橋,四位才子就送來一個紙卷,上面寫著:“前黃昏後黃昏,黃昏渡前度黃昏。”知府這才知陳、羅、章、艾四個才子不是等閒之輩,於是在任職間,體恤民情,造福一方百姓,傳為佳話。

文昌橋不光是撫州人民的家鄉橋,更是撫州人民心中的橋,也是撫州文化的一個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