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清澗作文

清澗位於黃河陝晉峽谷西岸,榆林東南部與延安交界處及無定河、黃河交匯處。本文為我的家鄉清澗作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1:我的家鄉清澗作文

我喜歡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喜歡那種質樸、寬廣的風格。他的家鄉就是清澗,一個與黃土高原不太相符的美麗清秀的名字。

清澗和大部分的革命老區一樣,是個貧困縣,“一紅二白”撐起了全縣的經濟。黃河水與無定河養育了這裡的父老鄉親,遍野的紅棗,有名的石板,是清澗人的驕傲。

去清澗,建議離開縣城去鄉下走一走,那裡的房屋已經超出了我們平時的印象:幾乎見不到磚和瓦,活脫脫一個石板的世界。黃土高原上土層深厚,被黃河沖刷了千萬年也仍然那樣厚重;可是,清澗卻盛產石頭,那裡的山很多都是石頭山。清澗的石板和米脂的婆姨,綏德的男人一起,成為了陝北響噹噹的品牌。在那裡,牆是石板,窗台是石板,門框是石板,台階是石板,廁所是石板,就連炕面也是石板,桌子椅子柜子就更不用說了。清澗人賦予冷冰冰、硬梆梆的石板以溫暖的氣息,在這石板組成的童話世界裡,生活如常的進行著。據說,這清澗原來也寫作“青澗”,就因繞城的河水--澗水和夾輔河水的青石板而得名。賈平凹寫過一篇《青澗的石板》,深厚的文字功底,濃濃的黃土氣息,讓人們對石板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變。原先一直覺得,只有江南的水鄉,配上古樸的石板,濕潤的氣候,厚厚的青苔,才會顯出小鎮的風韻。但是,這藍天黃土下的石板,卻另有一種韻味,它是堅硬的、多彩的、鋼強的,就像當年參加抗日的石匠們一樣樸實、不屈。

清澗除了魁星樓和懸空寺,基本沒有什麼有看點的自然景觀,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那首氣貫山河的《泌園春?雪》就是在清澗寫的,雖然他只住了短短19天時間,雖然詞中的“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壯闊雪景並不是清澗的寫實,但可以想像,定是清澗給了這位偉人以靈感和激情,成就了這“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言壯語。

清澗的景點不多,但是有一樣小吃,可一解此遺憾:清澗粉條。清澗粉條好,是因為這個地方水甜人實在。據說每年冬季農閒,農戶都會挑選最好的土豆濾制粉芡,加工成有各式粉條。村村落落,一掛一掛銀絲般的粉條晾曬著,織成一片雪白的世界,構成冬天清澗特有的一景。這粉條夠筋夠韌有嚼頭,而且清澗人會換著法子做,絕對不會吃膩。最有意思的是,這裡的農戶招待女婿,會用一種特別的方法來烹製粉條:金線吊葫蘆,即餃子加炒成金黃色的粉條,意思就是要用粉條--金線--把你的人拴住,用餃子--葫蘆--把你的心收住,讓你再也離不開他們家的女兒,甜蜜幸福的過一輩子。

清澗的人多實在,多可愛啊!

最後值得一說的是清澗道情,這是一個地方劇種,許多聽過的人都覺得不怎么樣,不過我還是覺得有必要說一下,因為它與宗教有著很密切的聯繫。道情緣於唐朝道教,原本只是為了宣傳道教的出世思想而創造的一種說唱藝術,但由於內容單一教條,聽者甚少,道士們為了招徠聽從,用它來唱一些民間和歷史的故事,漸漸發展出很多小曲種,而清澗則是道情流傳最廣的地方,男角還是保持著身穿道袍的特色,邊扭邊唱,很有意思。要體驗清澗的地方特色,道情是不可不看的,如果沒趕上演出,別失望,清澗的男女老少們都可以為你唱上幾齣。這裡還有個小笑話:清澗不少人出外打工經商,只要有兩個清澗人在一起,別看他們你一句我一句的是聊天,其實是在唱道情。實在是很有意思。

清澗需要細品,需要用心去了解,那裡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和隱而不露的堅毅性格,是最可貴,最迷人的地方。

篇2:我的家鄉清澗作文

我的家鄉在陝北清澗,素有“中國西部紅棗之鄉”的美稱,這裡出產的紅棗是上等補品,難怪人們常說“一天吃三棗,長生不顯老。”

當你來到我們家鄉時,無論在山坡上、溝壑里、庭院中到處棗樹林立,遠遠望去,好像在地上蓋了一塊塊綠毯子。春天,綿綿細雨,沉睡已久的棗樹在雨水的澆灌下,慢慢長出嫩綠的葉子,看上去很嬌貴,一段時間,開出一朵朵小黃花,蜜蜂翁翁地在花上采蜜,我剛伸出手想摘一朵,卻被奶奶攔住了,她說:“現在的一朵小黃花就是將來的一顆大紅棗。”這我才明白了許多。

到了白露時節,棗開始紅了,由紅眼到半紅,再到通紅。這時有蟬在叫個不停,我們棗鄉有蟬叫得越快,棗紅得越快說法,真有學問。遠遠望去,綠葉叢中掛滿了一串串大紅棗,好象燈籠,像珍珠,像人們親手製作的工藝品。(比喻句、排比句的運用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農民伯伯看上去,心裡有壓不住的高興。特別是伸手摘一個放進嘴裡,真讓你笑在臉上,甜在心裡。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紅棗,你說我能不誇讚嗎?

紅棗樹是家鄉的搖錢樹,我愛家鄉,更愛家鄉的紅棗,真誠歡迎遠方的朋友來我們家鄉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