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家鄉安慶的作文

介紹家鄉安慶的作文(一)

安慶具有悠久的歷史。潛山薛家崗和市郊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生息、繁衍在這片美麗而富饒的土地上。 東晉詩人郭璞說“此地宜城”,故別稱“宜城”。

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迎江寺。迎江寺位於安慶市東門,瀕臨長江,占地3萬餘平方米,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光宗曾親書匾額“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乾隆帝賜“善獅子吼“額,光緒八年(1882年)題匾“迎江寺“,慈禧太后賜額“妙明圓鏡“。

一進天王殿,殿高10.4米,面積300平方米。正中坐一尊袒胸露腹、張口憨笑的彌勒佛像,背後站韋馱像,面對釋迦牟尼佛。殿兩側分列“四大天王“,各高3米餘,氣勢威嚴。 二進大雄寶殿,高17.72米,面積409平方米。殿內三尊大佛,居中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東西兩側為消災延壽藥順佛和阿彌陀佛。殿後騎獅的為文殊菩薩,騎象的為普賢菩薩。兩廂佛台上供降龍、伏虎等十八羅漢塑像,姿態各異 。

安慶具有悠久的歷史。潛山薛家崗和市郊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生息、繁衍在這片美麗而富饒的土地上。 東晉詩人郭璞說“此地宜城”,故別稱“宜城”。

介紹家鄉安慶的作文(二)

我的名字叫汪博揚,出生在“魚米之鄉”的安慶。今年,是祖國成立六十周年,也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在這個不平凡的六十年里,我的家鄉安慶,在慢慢變得繁榮富強……

1949年10月1日,當第一面五星紅旗徐徐升起,一個響亮的聲音,宣布了一個民族的崛起——中國人民站進來了!

如今,時隔六十年,我們的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我的家鄉,安慶,也悄悄發生了變化……

聽爺爺說,他小時候可從來沒住過高樓大廈,甚至都很少見過。那時,每家每戶都只有一間小平房,條件好點的也只是多幾間或門前有一個小院落。那時家裡的地面可不像現在是一塊塊乾淨明亮的瓷磚鋪成的,而是凹凸不平、塵土飛揚的黃土地!那時的屋頂也不是水泥製成的,而是一塊塊瓦片鋪成的。所以一有瓦片掉落或破裂,又正好遇上下雨,那就會出現外面下大雨家裡下小雨的現象;如果雨大的話,地面還有可能因為積水太多而出現一個個小水坑!

再看現在的安慶,高樓大廈一座比一座高;從前的小平房也搖身一變,成為了廠房幢幢;那坑坑窪窪的黃土地被一塊塊精緻、優美,並且一塵不染的瓷磚代替了;曾經經常漏水的瓦屋頂,也由水泥屋頂“接班”了。而且現在,每個單元的門前,都有一個鳥語花香的小花園;晚上吃過飯,人們來到花園裡散散步——既休閒,又優雅!

除了聽長輩說的變化,我自己也親眼見證了安慶的變化。

市民廣場這個地方大家都很熟悉,可是在建成之前,這裡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一塊塊不規則的大石頭胡亂擺放在一起;坑坑窪窪的小路上不時冒出幾簇野草,孤零零地長著;有時,路邊可能還會有幾包垃圾!所以,除非是萬不得已,否則基本沒人來這兒。

再看看現在的這裡,晚上變色燈像七色的彩虹,把這兒照耀得猶如仙境!節假日的大廣場上,人來人往:散步的、溜凍的、滑滑板的……有時,廣場上的“音樂噴泉”還會開呢,每當這時,廣場上可就更熱鬧了,歡呼聲、叫喊聲、笑聲以及音樂聲,合為一體,奏出了一首震撼人心的大型交響樂!

這就是我的家鄉——安慶,發生的巨大的變化。這一切,都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在這裡,我要感謝黨帶給我們的好生活,也祝願:我的家鄉安慶,今後變得更加美麗富饒,更加繁榮昌盛!還要向我的家鄉深情地說一句:“我愛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