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責任作文800字【三篇】

高中責任作文800字篇一

從一個人呱呱落地開始,即使是一個上著幼稚園的孩子,都應該承擔起責任,都應該有一份必須的責任心。

看似矛盾的兩個詞語,從語言解釋上兩個詞語有著差不多的意思,但是每個人對兩者都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認知。

責任是每個人應該承擔做好的事情。上學的時候責任是好好學習,工作的時候責任是做好份內工作,有了家庭後就應該照顧好家人,努力奮鬥,為著家人和自己努力拚搏著,應該有所擔當。這也是不可推卸的本份事,不是想做就做不做就算的事情,這是應該做必須做的事,即使忙碌即使有任何可以用做藉口的理由,面對責任時,千萬不可拿出來用,因為這就是責任必須性。

責任心就和責任有所不同了。同是班上學生,今天不是我值日,但是有的人卻本著一股強烈的責任心幫助他人,身為班集體中人,有義務做值日。他們往往不同於他人,因為他們有著一顆負責的心,那股強勁,無人可擋,他們時時刻刻把責任的重擔扛在肩上,穩穩的走著,卻總是不亦樂乎。同是一家人,兄弟姐妹同父母生,是分不開的骨肉之情。父母含辛茹苦的把他們拉扯大,但是照顧父母的責任偏重的壓在了兒子身上,這是風俗習慣,各自成了家後,父母就住在兒子家,理所當然的兒子要照顧父母,父母病危,兒子的責任不只照顧父母,還要養家還要掙錢,姐妹們來幫忙照顧父母,就像負責一樣,輪到照顧的時候就來了,他們認為這就是負了責任,其實也是,但有著一兩個女兒本著這是我的父母,我應該時時刻刻來照顧,這就是責任心,那些認為負了責任的女兒們,不知道父母以前辛苦把他們帶大多么不容易啊,他們那時怎么會想著這就是責任呢,如果這只是責任,那他們現在的好生活怎么又得呢,難道不是父母栽培他們嗎?這種風俗習慣不是束縛責任和責任心的理由,如果一個人是孝順的,那他們更無須想這些爛藉口,本著孝道做的,還有份外的他們更會做,因為這是孝,也是他們報答父母和對他們那股深深的尊敬和愛。

不要想著推卸不要想著悠閒,該負責的負責,盡力負責本著良心做一個負責人的人。

這是人生的大道理。

高中責任作文800字篇二

有人說人的臉就像是一個“苦”字,生下來就是勞碌命,富人每天想著怎樣消費,窮人每天就想著怎樣掙錢,大人每天是工作工作,孩子每天是學習學習。各有各的任務,每天都如此的忙碌。

地球只有一個,但是人有千千萬萬種,不同膚色,語言,但是我們有共同的任務那就是要承擔責任。西方有句諺語:“人生的價值在於不斷地承擔責任。”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責任。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現在的我們的責任就是“好好學習”。為了自己的將來。承擔自己所要承擔的不要畏縮。

承擔責任在其過程中也是一種享受,因為你自身的能力等都會有所提升。

課堂就像是一個小小的社會,有認認真真聽講的同學——勤勤懇懇的付出,最終得到的收穫當然也是碩果纍纍了,有時而聽聽,時而開小差的——“兩天打漁,三天曬王”的,還有根本不聽的——不勞不獲在生活中的一分一秒,我們都在為我們所承擔的責任負責,好好學習,那不是對機子負責嗎?可是*者迷呀!這樣日復一日的渾渾噩噩的過日子,就像是鏈條一樣,一節不好,其他都不會好。一位高中三的學生曾經說過:“一個不為自己負責的人,沒有人會為他負責。”因為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這樣的人如何挽救呢?

這是在學校里,作為學校的一員,我們就應該好好學習,其他的想法不要有,那么作為國家的一份子,我們又應該對什麼負責呢?

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是孤立的,我們有各自屬於的家,工作等。國家,一個“國”字,一個“家”字,對於家我們要對父母負責,因為是他們含辛茹苦的把我們養大的,對於國我們應當承擔中華人名共和國所賦予我們的責任。

明代有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現代有我們的“我們的國家,我們的責任。”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同時我們也承擔的不同的責任。古人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最起碼,我們要對自己負責。所以不要白白的浪費時間,好好學習吧。

承擔責任,就像是魚和水,因為魚在水裡,所以更加快樂的活著,同樣,因為我們背負著責任,所以我們或得更加充實。

我們的世界是彩色的,因為責任與我們同行,行動起來,不要逃避你的責任,因為它會使你更加精彩!

高中責任作文800字篇三

留美女大學生張棟給自己布置了一份假期作業——每天上街撿一個小時的垃圾。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很不可思議。其實不然,張棟選擇了利用有限的時間來還街道一點潔淨,體現著一個躊躇滿志的大學生貢獻社會的決心。她正懷揣一份社會責任感踏上人生的旅途。

梁啓超曾發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的呼喊。同樣,作為當代青年,我們將成為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將成為社會的主人翁。因此,我們要做有社會責任感的青年,帶著社會責任感上路。

回望新中國的革命史,青年人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青年人為著人民的解放,民族的復興付出一切。正是一大批懷揣社會責任感的青年譜寫出中華民族復興序曲。

戊戌變法的領導人之一,梁啓超曾面對一個取捨生命或學問的決擇,他毅然發出“讀書人死於學問乃死得其所”的感慨。有人說他迂腐,愚昧;魯迅先生曾為了避免一個民族陷入盲目的驕傲自大中,放棄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亦有人說魯迅愚蠢。可正是這“迂腐”的梁啓超為中國的民主革命打開了嶄新的一頁。除了那份對民族,對社會的責任感,還有什麼能支撐他堅守在革命陣地上呢?魯迅的“愚蠢”則是為救國救民而吶喊,展現出了一個革命家的民族氣節。作為當代青年,我們須懷揣一份社會責任感,從前人手中接過復興民族,繁榮國家的歷史使命。

看今日之青年,有伊拉克運動員海珊爭以生命的名義奔跑;有蘭迪教授用人生的最後一堂課來詮釋生命最純樸的價值;有文花枝、洪戰輝感動中國的義舉;有四川大地震之後,幾十萬人的救援隊伍;有為國家利益搖旗吶喊的“憤青”;還有北京奧運會那支朝氣蓬勃的青年志願者隊伍。他們正用行動向世人展示青年人對社會的熱忱。

如果說人人心中都已有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哪還會說出“花三百萬種死你”這樣囂張,愚昧的話來;哪裡還有在災難臨頭之際,放棄自己的學生,作第一個逃兵的老師;哪裡還會有為獲取利益而不顧消費者健康的廠商?然而,在我們這個充斥著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的社會裡,這些都是事實。這樣看來,一名青年學生對社會著任感的追尋,還會讓你覺得不可思議嗎?

其實,社會責任感的體現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大手筆”,只需我們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