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謙虛的力量作文1000字

謙虛是一種很有力量的品質,就像在出掌時,得先把拳頭收回來,再打出去,這樣的攻擊力才有力量與氣勢。一個人越謙虛,就好像在跳高災害前,蹲得越低,就跳得越高。《韓詩外傳》有言:“《易》有一道,小足以守其身,中足以守其國,大足以守天下,‘謙’之謂也。”

易初有言: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一次演出京劇《殺獵》時,在觀眾的喝采聲中聽見一名老先生說:“不好”,梅蘭芳聽了不但不生氣,來不及卸妝更衣就把老先生請到家裡,捧上好茶,誠心請教。原來按梨園規定,閻惜姚上樓和下樓的台步應是七上八下,而梅蘭芳演成了八上八下。梅蘭芳聽了之後恍然大悟,連聲稱謝,尊其為師。即使是一步之差也能虛心改正,恰恰是謙卑的體現。若非有修養之人,又怎么能少踏下一錯步呢?

易三有言:勞謙君子,貞吉有終。

王莽生於西漢最顯赫的世家,他身份尊貴,地位顯赫,卻獨守清淨,勤勞簡樸,為人謙恭,廣交豪傑賢士,時人無不知曉這位勞謙君子。而當他野心暴露之後,在朝廷內外排斥異己,培植黨羽www.*,積累力量,最後篡位為皇,建立新朝,卻讓國家經濟陷入癱瘓,時局動盪,民心不穩,以致走向覆滅,使其王朝成為歷最短命王朝之一。可見若一個人的謙虛不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縱使他美名遠揚,人人傳頌,儼然是一個勞謙之士,十足的正人君子,以邪道稱謙,自然無法貞吉而有終。一個人謙遜一陣子容易,謙遜一輩子卻很難。唐朝四朝宰相郭子儀,文武雙全,平安史之亂,定三藩之叛,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卻不曾居功自傲,他勤勇忠厚,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立不疑,正是因為他早已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心中有盈滿之患,終其一生恪守謙道,故而可以善始善終,並留德於世。子曰:“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唯表守正者方可獲得貞吉,唯有貫徹者可以善始善終。

易上有言:“鳴謙君子,萬民服焉。

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位的求諫人,納諫者。他在位時,曾多次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與風格,魏徵廷諫了兩百多次,直言太宗之過,太宗也是空名藏峰,尷尬的接受並虛心改正。身處之位,深諳謙退懷柔之道的他,在處理與少數民族關係問題上,更展示了他足夠的寬厚胸襟與友善態度,使他聲名遠揚少數民族,被擁戴為“天可汗”,天下無不歸服之民。

無論是普通人,大師,名臣,勇將,還是,當他們使謙之態度成為生活的常態,能夠舉重若輕,失意時能虛心接受批評,自我反省,以謙卑的態度提升自我修養;得意時誠心接受褒獎,恪守本心,在謙道上一路向前走去,就成為了一名真正有力量的人。謙虛的本質不是進取而是退讓,一味示弱、順從、謙虛不過是小人之謙,君子這謙是有方向與成就的,無往不平形於外,高山仰止蘊其內,唯有平和,才能將謙虛這一美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