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說服的藝術的作文1000字:淺談說話的藝術

有關說服的藝術的作文1000字:淺談說話的藝術

每個人鼻子下面都長了一張嘴,誰不會說話?可是,要想自己說出的話讓別人願意聽,聽起來舒服,其實不易。言語得失,小則牽繫做人難易,大則連及國家興亡,它是一門藝術,不但要措辭得體,更需要講究策略。下面僅以《鄒忌諷齊王納諫》和《觸龍說趙太后》為例,從鄒忌和觸龍兩個人物出發,談談說話的藝術。

一、閒話家常,拉近距離,營造和諧的談話氛圍

先說鄒忌。他要勸諫的是國家的君王,如果直接指摘國君的過錯,恐怕是自討苦吃。倘若遇到唐太宗那樣的明君算是幸運,如果遇到個糊塗君主,沒準腦袋就搬家了。鄒忌是聰明人,他先給威王講了一個自己受騙的事,而且是自己的家事:他明知自己不如城北徐公美,但他的妻愛他、妾怕他、客有求於他,都說他“美於徐公”,沒有誰肯對他說真話。一個人,如果願意把自己的家事,以致“家醜”告訴你,那肯定是把你當成推心置腹的朋友了,你不太可能對他懷有敵意吧?關係拉近了,氣氛融洽了,切入主題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才有可能。相反,上來就直言勸諫,絮絮叨叨說教,誰願意聽?就等看臉色吧。

與鄒忌相比,觸龍的任務就更加艱巨了。大軍壓境,國難當頭,可趙太后卻因愛子心切而堅決不肯,眾大臣直言強諫,趙太后索性明言,誰再敢勸說“必唾其面”。人在生氣的時候,是最不理智的,不但難於聽取他人的意見,而且很可能把對方當作發泄的對象。觸龍該怎么辦?我們看:觸龍出場時是“徐趨”——恭敬的小步快走但又因腿疾而走不快。然而龍鍾老態的他卻先來表示自己對太后健康的關心,問太后身體怎樣?飯量如何?還介紹自己養生保健的方法,每天散步三四里,有助於增進食慾。再怎么生氣的人也不會拒絕他人對自己的關心吧。趙太后終於解除了精神武裝,由“盛氣而揖之”到“色稍解”,既而“笑曰”,和諧的談話氛圍形成了,觸龍陳述意見的條件也就成熟了。

二、欲擒故縱,迂迴戰術,不要急於插入正題

欲成甲事,先談乙事,欲擒故縱,迂迴戰術,這是許多進言者常用的策略。鄒忌意在讓“弊甚”的威王能聽取百姓的議論,接受國人的批評,而觸龍則完全是為了讓趙太后最寵愛的小兒子到齊國做人質。這些事即使是一般老百姓也是很難接受的,更不用說是萬人之上的一國之君了。所以,如果他們在一開始就切入正題,很可能一下子就陷入騎虎難下的僵局,鬧不好還會受辱甚至招致殺身之禍。因此,在談話的開始,他們對自己此行的目的避而不談,而是談一些表面上看來與之不相干的事情,由日常生活小事引出治國安邦的大道理。他們在選擇引入的話題時,可是煞費苦心的。

鄒忌開口談的是一些閨房私事,如何與徐公比美,如何受蒙蔽聽不到真話,然後類比自己一個有些小權的臣子尚且如此,高高在上的君王受蒙蔽就更嚴重了。觸龍則比鄒忌更能繞彎子。他先是拉家常,談保健,見太后怒氣漸消,又提出讓自己的兒子入宮當衛士,不知不覺就引到“愛子”這個問題上。觸龍明知太后更愛小兒子長安君,卻故意說她更疼女兒燕後。趙太后一不小心就中了計,趕緊聲明:更疼長安君。這樣觸龍的話題終於繞到了正題。

三、投其所好,理解萬歲,忠言順耳利於聽

鄒忌成功,還在於他把握住了人們“戴高樂”的心理,能夠投其所好。哪個君主不希望臣子捧著自己呢?——鄒忌先給齊王戴了一頂大小合適的高帽:齊國地廣人眾,憑您齊王的尊貴和威望,誰不畏懼您或有求於您呢?然後話鋒一轉——這並不完全是讓人高興的事,您要小心受蒙蔽了,我不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嗎?威王一聽,對,我可不能讓人給“忽悠”了。反過來,如果鄒忌直接說:所有人都在騙您,您還蒙在鼓裡呢!這樣等於在說威王是個大大的傻瓜,不是“找不痛快”嘛!鄒忌本有忠君憂國的赤膽真心,再加上如此懂得說話的藝術,難怪齊王大悅,立即大開言路,廣納善言了。所以,有時候諫臣遭棄也並不一定全怪君主昏聵,說話不得法也是有可能的。

再說觸龍,他話家常、托少子之後,第三步是談愛子。且不論“愛燕後”還是“愛長安君”到底哪個更甚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觸龍理解趙太后,知道太后的不當做法是出於愛子之心。觸龍抓住了矛盾的癥結所在,先是肯定她作為母親愛孩子無可厚非,然後提醒她愛孩子就要為孩子做長遠的打算,就應該幫孩子保住尊位,讓他為國建功,不負國人重望。理解太后苦衷,再加上曉之以理,趙太后的心結解開了,問題也就解決了。

《鄒忌諷齊王納諫》和《觸龍說趙太后》這兩篇曾選入《古文觀止》的文章,編入高中語文教材的目的,我想不會只是讓學生掌握幾個詞語和句式。生為社會之人,先了解人,才能更好地做人;鑒前人之事,才能更好地做事。我們從這兩篇經典古文中領略的應該是古代先人對人性的洞悉,對人情的洞察,以及為人處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