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的哲理性文章

優美的哲理散文能帶給人愉悅的心情,引導人們思考人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有沒得哲理性文章,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愉悅的心情。

優美的哲理性文章一:

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扇門?

當我被抱出產房的門時,我睜開眼睛看到的這個新的世界的第一眼,是爸爸喜極而泣,淚滴到我的小臉上,熱熱的,濕濕的。眼前的兩個人給了我生命,從此我踏入了人生的第一個門,這是生命的起點,這是一個美好的開始。我將由此去經歷人生的五彩繽紛,我將由此去

體驗人生的風風雨雨,我將用我的一生來報答我的父母親。

每當我進出家門的時候,有的是一種熟悉,一種親切,一種不捨與一種精力充沛。帶著一天的疲憊走進這個熟悉的門,看著桌上熱騰騰的飯菜,看著魚缸中歡快嬉戲的小金魚,我的心中充溢著溫暖與釋負的輕鬆。帶著休整後的充沛精力,帶著家人的期待與信任,我迎著朝陽走出這個熟悉的門。我期待成功,我一定會把收穫的碩果帶回家。

第一次邁進學校大門時,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知識的海洋。我像艘小船,在這浩瀚的大海中遨遊,儘管有驚濤駭浪,但我毫不畏懼,再大的困難也會被我克服。還有我那些辛勤的老師們,他們用燭光碟機散我前進路上的黑暗,指明我奮鬥的方向。每當我告別一個校門又踏入另一個校門,就會一步一步向更高的理想邁進。努力,拼搏,跟著勤奮走才能抓住成功的手,我要抓住成功的手,走進我理想殿堂的大門。

當我步入社會的大門,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物,看到了豐富多彩的生活與色彩絢麗的人生;我看到了奮鬥拼搏的人的成功與輝煌,也看到了不求上進的人的碌碌無為;我看到了英雄的捨己為人、奉獻一生,也看到貪官們的貪婪奢侈、腐化墮落。我要把握住自己,絕不迷失方向,做一個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人。

當我第一次輕叩別人心靈之門的時候,看到的是朋友的真誠與熱情。當別人敲開我心靈之門的時候,憂傷與寂寞被坦誠所替代,我變得快樂起來。原來理解別人並不是難事,需要的只是真誠。當兩顆真誠的心碰到一起,就會燃起真情的火焰,支撐和包容彼此。

人的一生有無數的門,多得數不勝數。每一扇門都有無限的感動與內涵,用心去挖掘,我們會得到很多。進出每一扇門,別忘了付出你的真誠與勤奮。

優美的哲理性文章二:

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一所迷宮,在牆壁上,有很多看不見的暗門,要想通過暗門找到捷徑,就要具有一雙有生機的眼睛。

心靈之水透過眼睛汩汩流出的,是心給了眼睛這種特別的功能,所以首先要保持樂觀。如果總以為眼前的一堵牆不可逾越,那怎么可能去發現這希望之門呢?

俗話說得好,條條大道通羅馬。一個問題有很多種解決方法,當我們的腦筋保持靈活時,才有可能有效又簡潔地解決它。

我曾經在一本雜誌上看過這么一個故事:

一個小伙子剛剛繼承了一座森林莊園。但幾天后,一場大火就無情地吞噬了它。小伙子感到命運真是不公平,整天悶悶不樂。他的祖母知道了這件事,就寫信勸勉他:不要因一時的失敗而氣餒,試著出去散散心,也許就會想出好的辦法。

於是這個小伙子就走上了街頭。他在街上漫無目的走著,當他路過一家木炭商店時看見很多家庭婦女在爭購木炭。這時他的眼睛忽然一亮。

他回到家後,找來了兩個燒炭工,將莊園裡的木頭收集加工,製成上好的木炭,拿到商店銷售,結果木炭被搶購一空。

後來,他用這筆不小的收入重新購買了樹苗,森林莊園又恢復了生機。

我禁不住佩服小伙子祖母的遠見卓識。事情既已擺在眼前,就要去解決它。而正是她提醒了小伙子,小伙子才找到了這扇希望的暗門。

實際上,我們每一天都會遇見一些隔膜的牆。這在那些悲觀者的眼裡,是不可逾越的屏障,而在樂觀者的眼裡,這些屏障就是由無數的門構成的。真正的智者會憑藉他充滿生機的眼睛去發現它。那么,當你在穿越它的時候,記好:不要讓你的眼睛失去生機。

優美的哲理性文章三:

清晨,奕尚禪師被一陣異於往日的鐘聲驚醒。那鐘聲急緩從容,悠揚婉轉,如山澗泉水般清脆悅耳,又如空曠山谷里的號角般高亢激昂,催人奮進。而到了傍晚,那鐘聲又如撥動的琴弦先緩後急,里輕後重,好似在提醒眾人休養身心,遠離昏昧。

每天早晨,奕尚禪師在悠揚、激昂的鐘聲中起床、漫步,完成一天的工作,又在傍晚的鐘聲里淨化心靈,入睡。

一日,奕尚禪師醒來時,再次被那特別的鐘聲震驚了,他覺得很有必要見一見這位敲鐘人,於是,召來侍者問道:“早晨司鐘的人是誰?”

侍者畢恭畢敬地回答:“是一個新來參學的沙彌。”

奕尚禪師想,能將鐘敲得如此動聽的人,他一定有著不尋常的地方。

侍者很快叫來了敲鐘的小沙彌。小沙彌不知大師為何單叫自己,低頭,搓著手,顯得既靦腆又拘促不安。

奕尚禪師微笑著問他:“你今天早晨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在司鍾呢?”

敲鐘還要什麼心情?小沙彌想也沒想便回答:“沒有特別的心情,只為打鐘而打鐘而已!”

沒問出想要的結果,奕尚禪師並不罷休,他繼續問:“不見得吧?你在打鐘時,心裡一定在念著什麼?只有心正意誠的人,才能敲得出這樣美妙的鐘聲。”

小沙彌愣住了,想了一會回答:“報告禪師,其實,也沒有刻意念著,只是我尚未出家參學時,家師時常告誡我,打鐘的時候應該想到鍾即是佛,必須虔誠,齋戒,敬鍾如佛,用如定的禪心與禮拜之心來司鍾。”

這位小沙彌就是我國著名禪師森田悟由。他從童年起,事事均養成恭謹的習慣,不僅對待司鍾如此簡單乏味的工作,對待任何事,都一直保持司鐘的禪心,終成一代名禪。

我們常抱怨工作單調乏味,人生無聊透頂,就是因為對待人生缺乏司鐘的禪心,而至生活越來越枯燥、乏味。其實,以一顆敬佛般虔誠的心敲鐘,即能敲出不同深度與寓意的優美音韻;以一顆兢兢業業敬崗如佛的精神,必能將工作做到最好;以一顆如敬佛般珍視生活、敬重生活的心,才能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