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觀後感——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2024年《開學第一課》第一次引入“家風”教育元素,以“父母教會我”為主題,旨在引導父母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兩代人之間表達和傳承“孝心、禮儀、大愛、堅強”等中華傳統美德,幫助孩子養成誠實守信、孝敬感恩、團結友善、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進行“立德樹人”的核心價值觀教育,通過幾個環節展示家風的力量。

觀看《開學第一課》讓我聯想到春節期間央視推出的家風街訪引起的社會共鳴。曾記得街頭巷尾,一句“家風就是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做好人”詮釋家風的同時也向人們傳遞著一種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作為組成社會細胞的家庭,家風體現著祖輩人的價值追求和傳承,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魔化孩子的行為和價值取向。在“富二代”、“拼爹”、“拼媽”、“土豪”流行的當下,提倡淳樸之家風是清新劑,是及時雨,是正能量。“我們能給孩子什麼?”並不等同於“我們能帶給孩子什麼?”家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師。作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愛與付出,更重要的是用自身行動為孩子樹立榜樣。有人形象地將父母比喻成青山綠水,給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正是印證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物質相對豐富的今天,家長更需要在精神方面的準確把握和定位,這對孩子是一種教育,對成年人則是一種提醒和誡勉。

《開學第一課》中從“童話大王”講家風說“孝”,到黑豹樂隊秦勇談“愛”,再到容祖兒言“禮”……縱觀全部內容,與其說是給孩子上的“開學第一課”倒不如說是給家長補上的“如何用家風培養孩子品德”的家長課堂。作為父母,在付出的同時我們還應教會孩子什麼?是討論,更是拷問。在親子倫理上,我們時常聽到“**家的孩子聽話”、“**家的孩子聰明”,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更完美。 “**的家長肯定會同意他這么做的”、“**的家長與孩子相處的跟朋友似的”, 在孩子眼裡,你是否做到盡善盡美呢?逆向推斷,孩子是不是也覺得別人家的父母更好呢?

作為孩子天然的人生導師,如何指導孩子唱出命運的好聲音?沒有標準的答案,但我敢斷定:賞識、陪伴、溝通、交流、傾聽、分享……是我們家長成為孩子良師益友充分而必要的條件,可做到這些需要我們通過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升自已素養。“我們能陪孩子多少年?”曾在網路上紅極一時,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輸,而是浸潤和點燃,是從生活細節和點滴中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著孩子的人格,而莫等孩子長大成人,質問在成長的關鍵階段“爸媽去哪兒了”時,我們用“工作忙”、“掙錢是為了給你創造更好地條件”給自己辯解、開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春晚小品中的“扶不扶”, 豆瓣極品上的“父母皆禍害”都折射出日常生活中父母表現出的兩面性讓孩子面對一些社會現象出現的焦慮和困惑。攀比、送禮、潛規則……有的家長無形中把職場的生存伎倆演繹成了童話世界裡的攻心計。而傳輸這種價值觀,則是來自靈魂深處的自卑:當下的惡劣不堪環境,必然成為孩子們未來要面對的野蠻叢林。“狼爸”、“鷹媽”的野蠻和粗暴,竟然能夠受到推崇和抬舉,不得不說,這是人類文明所不能解讀,也是不可理喻的返祖反智現象,需反省、詰問,更需摒棄、杜絕。

《開學第一課》從2008年汶川地震後的“用知識守護生命”到2009年建國60周年的“愛,讓中國更美麗”,由2010年世博會的“我的夢,中國夢”到2011年的“幸福是什麼”,四年的主題都圍繞著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和快樂成長,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激發孩子的興趣,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樹立孩子的自信,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和責任心,讓孩子學會分享和寬容……而今年的《開學第一課》在更大意義上強調了家庭、家風和家長的作用,無論對孩子的成長還是對時代的變遷,都很重要。父母教給孩子什麼,決定著文明的軀體裡,奔流著怎樣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