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成名弟子簡介

一、關於孔子。

1.孔子沒有受過正規訓練,自學成材。聖人,博學、好學、活學。

2.學無常師叫大師。

3.孔子:到哪裡學?社會中學,生活中學,實踐中學,主張做學問要:悟性,貫通,實踐。

4.孔子主要學科是:政治學,(到官場實踐)倫理學,(到社會實踐)目的做官。

5.孔子的稱呼:仲尼、孔丘、夫子沒有專長,學人,通才,非專家型。

6.孔子:祖上是宋國大貴人,後來衰落,移民魯國,父親做過縣級幹部,三歲父親死了。

7.做過,看倉庫的,做過會計,管過牲畜。

8.論語中曾64次提到學字,三人行必有我師。

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10.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萬人師表,在孟子時代就成定論了。魯迅說:摩登聖人,時髦,時尚,務實。1春秋末期大聖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文化巨匠。

二、孔子的成名學生。孔子弟子三千,先達72人,通過弟子傳播。

曾點: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人。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與顏回之父顏路、孟子之父孟孫激等並祀於曲阜孔廟後部的崇聖祠。《論語》載他和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談個人志趣時,他“鏗”然一聲,停止鼓瑟,說暮春時節,換上春裝,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帶上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歌回來。孔子聽後大加讚賞,喟然嘆曰:你和我想的一樣。

附:(曾皙:孔子喜歡的學生,喜歡旅遊踏青,唱歌,洗澡,達到“樂”的境界了。

人的境界是“仁”,學問的境界是“樂”。 ) 

顏回:字:子淵,亦顏淵,魯國人,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得意門生。顏淵以德著稱,為人謙遜好學,悟性好,道德品質好,品學兼優,非常優秀,孔子經常表揚他。他吃飯菜簡單,幾乎是一種食物,一瓢水,住貧民區,日子很苦。但他有悟性,勤奮,在學習中他以知識真理為快樂,自始始終是快樂的。我們稱之為學道的快樂,謀道的快樂,道義本身為樂,最高境界了。子貢說:“賜哪敢跟顏回比呀,顏回教一想出十,賜教一想不到二呀”,他成績好,聰明,安貧樂道。顏回去世時40歲,孔子痛苦呀。

高柴:字:子羔,柴的意思是一種羊,他個子矮,相貌平平,智商不高,挨罵最多,在衛國當官。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曾任魯衛兩國之相,是孔門七十二賢中最有作為者,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子貢是春秋時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後世奉為“儒商鼻祖”。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這個現象說明,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我們循著司馬遷的這個思路,再細細閱讀《論語》等書,便可看出子貢這個人物非同尋常。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和行結合得最好的一位。

附:(子貢:用孔子的大白話說不務正業,做生意,偏偏做生意一做一個成,會賺錢,不知賺了多少錢,最有錢了,有謀,愛耍小聰明。性子急,比孔子小29歲,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是子貢贊助的。)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除學詩、禮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深得器重。孔子稱讚說:“子路好勇,聞過則喜。”初仕魯,後事衛。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宰,後任大夫孔俚的宰。

附:(子路:性格像李逵,有勇,愛打仗挨罵最多,有一次孔子表揚了他,說:“別人闊氣不嫉妒,自己貧困不貪求”。孔子說:仲由管兵役和賦稅沒問題,有工作能力。公元480年,衛國發生內亂,犧牲在內亂中,被砍成肉泥,他死的時候孔子非常悲痛,當時孔子72歲,一年後,孔子去世。子路比孔子小9歲。)

冉有:孔子的大管家,會理財。孔子說:求,到縣裡,大夫領地當總管沒問題,有工作能力。孔子的收入還不錯,當官時俸祿6萬粟。冉有去世時41歲,孔子71歲。

附:原憲:也是孔子的管家之一,他是貧困生,孔子給他(小米900)比孔子小29歲。

公西華:名字:赤,外交家,主持人,成為外交官後,被派到齊國當大使。比孔子小42歲。

宰予:字:子我,尊稱:宰我,論語中出現5次,挨罵最多,孔子罵他是垃圾,大白天愛睡懶覺,氣的孔子都不知道罵他什麼才好,從他開始,孔子聽其言觀其行,以前是聽其言信其行,可是孔子去世後,他的學生造盛運動,宰予是第一個相應的,他說:“我的老師比堯舜還偉大”。

言偃 :春秋時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字子游又稱叔氏,常熟人。22歲時離鄉北上,拜孔子為師,為其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賢之一。謙虛好學,擅長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用禮樂教化民眾,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深得孔子讚賞。後學成南歸,從游弟子無數,被譽為傳播東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後被封為吳侯、吳公、吳國公及先賢言子等。清康熙間特設五經博士一員,由其後裔世襲。言偃對吳地文化的繁榮作出了很大貢獻。 

曾參: 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 人們尊稱為曾子,孔子弟子。曾點之子,樂道養親,曾仕為小吏,以孝著稱。認為“忠恕”是孔子“ 一以貫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主張“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較)”,矢志不懈地實踐孔子學說。相傳著有《孝經》和《大學》。在孔門中被視為道統的繼承者,被後代統治者尊為 “宗聖”。《漢書•藝文志》著錄《曾子》18篇,已殘,今存《大戴禮記》中,自《立事》至《天圓》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釋》。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廟,又稱宗聖廟。

孔子:溫柔敦厚,溫文爾雅,性情中人,學問好,有人格魅力,有真情有實感,敢怒,敢罵,敢哭,有血有肉。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很會唱歌,喜歡唱歌,因材施教。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大聖人,他經常夢見周公,晚年夢不見了,非常孤獨,非常悲痛。他是文化功臣,文化巨匠,繼承整理傳播了西周以來禮樂制度,禮樂文化,在傳承傳播的過程中是有創造性的,影響後世。官場失意,是失意官員,不識時務,不合適宜,到處碰壁。是模範教師,性情中人,孤獨長者。

孔子68歲回到魯國,子貢冉有起了作用,老師想做官,魯國的執政者就把孔子招回魯國了,可是他們不想用孔子,想用孔子的學生,孔子教書育人,做學問,他69歲時,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時,年僅50歲。

孔子的孫子:叫子思。

14.孔子為當時的青年人指出了一條讀書做官的康莊大道。 

15.孔子培養學生從政,為政,成為政治家成功了,為讀書人指出了一條出路,他的學生大多數都做了官,靠培養學生出了名,人稱祖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