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猜燈謎的習俗

自宋代開始,每逢正月十五上元節,人們張燈結彩。為了增加節日氣氛,就在燈上粘上謎語,或藏頭詩句,任人商揣,謂之猜燈。就這樣燈與謎結合在一起了,至明代已相習成風。隨著時間的推移,猜燈謎已經成為元宵節的習俗之一。

民俗專家介紹說,猜燈謎,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記載,猜燈謎自南宋起開始流行,至今不衰。早在春秋戰國時謎語就已經出現了,當時一些“政客”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說動各國君主,往往在發言中採用民間故事傳說的隱喻方法,巧妙影射。

古代,每屆元宵節,人們總要分曹射覆,引為笑樂。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

《文心雕龍·諧隱》指出“自魏代以來……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唐宋時代,文義謎語日漸發展,制謎和猜謎的人多起來。至南宋時,每逢元宵佳節,文人墨客把謎語寫在紗燈之上,供人們猜測助興。

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初時粘謎於燈上,會有事物謎夾在其中,只是大量為文義謎而已。猜燈謎、打燈虎成了元宵佳節的重要活動內容,明清兩代是燈謎發展的極盛時期,文學家還把猜謎活動寫入小說中,《紅樓夢》里有好幾個章回都描繪了清人制猜燈謎的情景。

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元宵燈謎雖屬藝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經史辭賦,現代知識,包羅無遺,非有一定文化素養,不易猜射;而其奧妙詼奇,足以抒懷遣興,鍛鍊思維,啟發性靈,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

燈謎運用藝術的手法和漢字的規律,著眼於字義詞義變化,常用一個詞句、一首詩來製成謎語,既能達到娛樂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長知識,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燈謎的猜射法和製作法,基本上是同一種法則,只不過作者是有了謎底,然後根據一種謎體或謎格去求出謎面;而猜者則是參考多種謎法,循規律去思索,尋找謎底。

以往燈謎都在寺廟裡舉行,因為寺廟乃民眾閒暇時聚集的場所,而且有花燈競賽與展示,所以從前都在花燈下榜上一個謎面,到元宵夜由廟裡相關人員主持猜燈謎,場面熱鬧而溫馨,因為可以得個獎品回家,算是小過年的吉祥兆頭。

現代猜燈謎的型態有揭諸在報章、雜誌上的,有電視轉播某個寺廟的燈謎大會,也有在某些節目中穿插的燈謎,型態多樣化,可滿足民眾不同的需要。這也反應現代社會中過傳統節慶的多元化的變化。

燈謎如今除了用在元宵節上,也成為人們日常文化娛樂的一種形式。通過猜燈謎,人們祈禱來年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美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