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三歲時就死了父親,母親帶著他搬到曲阜住了下來,把他撫養成人。

孔子年少時就很愛禮節,讀書很用功。他非常崇拜周朝初年制禮作樂的周公旦,對古禮特別熟悉。當時讀書人推崇的六藝,即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他都非常精通。因此,還沒到30歲,名聲便大了起來。

當時有許多人願意拜他為師,他索性辦了個書房,收起學生來。魯國的大夫孟僖子臨死時,囑咐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到孔子那裡去學禮。經過南宮敬叔的推薦,魯昭公讓孔子到周朝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禮樂。

公元前501年,魯定公派公子做了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從司空做了司寇。

魯定公把準備到夾谷同齊國會盟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齊國屢次犯我邊境,是想侵占我土地。這次約我們去會盟,我們要提高警惕,得有兵馬防備著,希望能把左右司馬都帶去。”

在夾谷會議上齊景公也以禮相迎。在互贈禮品之後,舉行盛大宴會。在宴會上,齊國禮官給魯定公奏“四方之樂”。只見一隊隊武士手持戈矛劍戟,在音樂聲中蜂擁而上,殺氣騰騰,雖有左右司馬護衛,但魯定公仍嚇得面如土色。孔子見狀,快步登上台階,向齊國禮官高聲喊道:“兩國君主舉行友好會晤,為什麼要舞戈弄劍?你還不把他們趕走!”那位禮官只好下令武士們退下。武士們不聽,他們要看齊景公的態度行事。齊景公自覺理虧,只好揮手叫他們退下,並換上“宮中之樂”,魯國取得了外交勝利。會後齊景公又決定把從魯國侵占來的汾陽(今山西陽曲西北)地方的三塊土地歸還給魯國。孔子因護衛國君有功,更加得到魯定公的信任。

夾谷會議後,齊國大夫黎鈕認為孔子留在魯國對齊國不利,就勸齊景公選80名歌女送給魯定公。魯定公接受了這班歌女,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孔子勸他,他躲著孔子。孔子認為留在魯國不可能有什麼作為,就領著一批學生離開魯國到別處去推行他那以禮治國的政治主張去了。

孔子熱心政治活動。他周遊列國14年,先後到過衛、曹、宋、鄭、陳、楚等國,希望有機會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是,那個時候大國忙著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被吞併的危險,整個社會正發生變革。孔子宣傳的那一套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主張,當然沒有人接受。大家對他敬而遠之,尊敬他卻不重用他。他四處碰釘子,最後又回到魯國。從此,他專心一志在家裡編書和教授學生,直到73歲死去。相傳他有門徒3000多人,比較有名的有72人。他編了好多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春秋》等。

孔子死後,他的門徒繼續傳授他的學說,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而他,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