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中的歷史典故匯總

20xx年·甘肅·《吊屈原賦》

尚記兩千年前,賈公過長沙,自慨命運之不濟,悒鬱思索,而做斯賦。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嘆,其悲嘆人才之不為用,而忠言不被納之意,蓋與君之所行謬矣。命吾於考場之上,端午佳節,重做斯賦,以吊先生之靈。

嗚呼,君雖為楚王之同姓,其血緣之親.可謂近矣,君累世為官,與楚王之忠心,可謂昭然也,然竟為世人所不易,被君王黜免,終於鬱郁而沉於汩羅矣。雖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齊輝之才,一旦被疏,不復被用,雖心繫楚國,胸懷天下,豈不枉然。(易當為客字之誤)。

余嘆其感情之無用焉,君臨天下,當以理為重,奈何信奸讒之語,而疏遠信臣忠義之士也,懷王不用汝擊,終招患禍,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製於情也,人情莫不好悅己者,而惡直言者也,故莊宗雖有天下而終自謬(戳)於伶人之手,其沉溺於私情使然也。夫奸讒當道,以美色誘之,絲竹樂之,財物亂之,使其遠正直而近讒邪,雖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於禍已至矣,乃有悔色,豈不晚哉?

人情有遠近.而緣有親疏,而公理無遠近,正道無偏邪,君於九天之上,可憶及昔日否,子蘭之流,力勸懷王之秦求和,終使懷王之魂留他鄉,子蘭豈不為楚王之親近哉,有骨肉之親,卻不能遠謀,有遠謀之臣,未有骨肉之親,情理相較,於情於理,競何如哉,懷王屈理從情,終至斯地,雖有天地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羅,去今兩乾余載矣,夫兩千餘載之中,屈理而從情者,不可盡數,今日光華閃耀大地,然此事仍無有斷絕之時,余作此文,畢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華,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從理,如此,則官不貪,如此,則民不奸,如此則百姓直田享用不盡矣。

懷王於冥冥之中,定當後悔不迭,特以為情乃理之末,而理為情之始也,理從情而家不立,則國不治,則天下難平,情從理,則行路之人,可為骨肉之親,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豈不如此哉?

「點評」

《史記》里,司馬遷為屈原和賈誼合寫一傳,可見這兩位歷史人物相似之處頗多,此文作者即以“賈公”開頭,貼切而自然;而“我”的作賦,則順理成章。主體部分緊緊圍繞“以感情親疏作為用人的標準,必將造成歷史悲劇”這一中心,縱論歷史,深入剖析,很具說服力。嫻熟的文言筆法,讀來韻味十足。文中可見《屈原列傳》《諫太宗十思疏》《伶官傳序》等課文的影子,足見作者對語文課本是熟悉的,文言基礎知識掌握牢固,運用靈活,相關歷史知識掌握也很不錯。

20xx年·成都·《智士程濟小傳》

程濟,陝西朝邑人,少與同窗高翔言志,翔言:“願為忠臣。”濟曰:“願為智士。”建文初,濟出仕,上本言燕王有反意,人皆不信。明年果反,人皆信服。建文特升為翰林院編修。北兵素悍,南兵節節敗退。

建文四年六月,京城破,帝欲自盡,濟勸之,乃削髮為僧,濟扮作道士,由宮中秘道出。二人乃以師徒稱之。燕王入城,召素有名望者草詔以服眾,時高翔在京任監察御史,與方孝孺同被召,二人嚴詞以拒,王怒殺之,誅其親族。而名士重臣,如狀元胡廣,學士解縉,編修楊榮、楊溥等,皆降之。濟聞之,嘆曰:“高君果遂生平之志。”燕王百計尋帝,二人乃往雲南投西平侯沐晟。

至雲南,幸沐晟忠義,藏二人於隱蔽處。後沐晟卒,帝問濟:“沐晟以死,靠山失,如何?”濟曰:“人心難測,此地不可再留。”乃隱於大理窮荒。

後帝靜極思動,與濟出遊,路上聞燕王暴卒於榆木川,洪熙繼位。帝訪問確真,乃釋然曰:“從此可以無憂矣。”又十月,洪熙又亡,宣德登基,帝愈放心,與濟一僧一道,遍游天下。

十年後,宣德崩,正統即位,因其年幼,用楊榮、楊溥、楊士奇主政,時人稱為“三楊閣老”。帝謂濟:“當日楊榮、楊溥與卿同為編修,今日權傾天下。以卿才智,若肯改節,今日首輔之位,舍卿其誰! ”濟曰:“榮華富貴豈弟子所願?求長伴師身旁,此生足矣。”帝頗有感慨。

一日,帝問濟:“我今年老,可歸否?”濟曰:“朝代已換,天下久定,人已老,恩怨全消,何不歸?”帝乃至雲南布政司堂言:“吾建文帝也,今年老欲歸,汝等可寫本奏上。”眾官本上,旨下:進京辨認。

至京師,朝廷遣建文舊臣吳亮往辨,亮見帝,大哭,不能仰視。入內,恐難以取信,自縊以明。正統感悟,命迎入大內,濟見帝得入宮,乃飄然而去。入內,正統以孫兒禮拜之,因不便稱呼,乃稱太上老佛。後帝壽至八十九歲而崩,敕葬於北京西城外黑龍潭,無墳無樹。

異史氏曰:一子錯,滿盤輸。人的每一步對一生都很重要。建文純仁至孝,惜靖難初錯用李景隆、耿炳文,軍事失利。又因燕王為叔,處處忍讓,是徒惜仁名而遂至失國,流亡一生。燕王甘冒大險,起兵反叛,僥倖獲勝,然大肆屠殺忠臣,興文字獄,凶暴過甚,是以後人多同情建文而貶斥燕王,真可謂不以成敗論英雄,公道本自在人心。胡廣以狀元之才名重於世,降燕姑且不論,據顧炎武考證其《五經大全》全系雜抄他人著作而成,是文章品行俱不佳,無可取也。解縉素無劣行,喪名降燕,終於獄中,為士林所不齒,真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程濟追隨建文近四十載,矢志不渝,委曲全主,終致主歸骨,比之介子推有過之而無不及,自稱智士,真無愧矣,可謂俯仰一生無所愧,從來不作劇新文。

「點評」

故事新編已不新鮮,文言文寫作亦不新鮮,而用文言文創作故事新編,則屬另闢溪徑。作者的文言文功底比較紮實,遣詞造句像模像樣,若即若離地記敘出燕王朱棣弒君篡位的故事,並賦予其新的含義——一步決定一生。結尾模仿《聊齋志異》的筆法,直接對故事中的人物進行點評,評價中肯,頗有見地,既收束全文,又點明話題,這是文章最大的亮點。

20xx年·江蘇·《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關羽走麥城,兵敗遭擒,拒降,為孫權所害。其坐騎赤兔馬為孫權賜予馬忠。

一日,馬忠上表:赤兔馬絕食數日,不久將亡。孫權大驚,急訪江東名士伯喜。此人乃伯樂之後,人言其精通馬語。

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間,但見赤兔馬伏於地,哀嘶不止。眾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諸人,撫其背嘆道:“昔日曹操做《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吾深知君念關將軍之恩,欲從之於地下。然當日呂奉先白門樓殞命,亦未見君如此相依,為何今日這等輕生,豈不負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馬哀嘶一聲,嘆道:“予嘗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將肺腑之言相告。吾生於西涼,後為董卓所獲,此人飛揚跋扈,殺少帝,臥龍床,實為漢賊,吾深恨之。”

伯喜點頭,曰:“後聞李儒獻計,將君贈予呂布,呂布乃天下第一勇將,眾皆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想來當不負君之志也。”

赤兔馬嘆曰:“公言差矣。呂布此人最是無信,為榮華而殺丁原,為美色而刺董卓,投劉備而奪其徐州,結袁術而斬其婚使。‘人無信不立’,與此等無誠信之人齊名,實為吾平生之大恥!後吾歸於曹操,其手下雖猛將如雲,卻無人可稱英雄。吾恐今生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後曹操將吾贈予關將軍;吾曾於虎牢關前見其武勇,白門樓上見其恩義,仰慕已久。關將軍見吾亦大喜,拜謝曹操。操問何故如此,關將軍答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得見矣。’其人誠信如此。常言道:‘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吾敢不以死相報乎?”

伯喜聞之,嘆曰:“人皆言關將軍乃誠信之士,今日所聞,果真如此。”

赤兔馬泣曰:“吾嘗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士為知己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食吳粟而苟活於世間?”言罷,伏地而亡。

伯喜放聲痛哭,曰:“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後奏於孫權。權聞之亦泣:“吾不知雲長誠信如此,今此忠義之士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見天下蒼生?”

後孫權傳旨,將關羽父子並赤兔馬厚葬。

「點評」

·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諳三國故事為基礎,編撰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其想像力實在豐富。

·立意高遠:文章將赤兔馬擬人化,讓它在同伯喜的對話中,顯示對關羽與董卓、呂布兩類人物的褒貶,實現了“真英雄必講誠信”的主題;且以“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一聯,“物猶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寫了人生當擇善而從、唯誠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層樓。

·語言老到:通篇遣用純熟的古白話,散整錯綜,明白暢曉,文采飛揚,這種老到的語言功夫,是眾多考生無法望其項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