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1)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其中有庸主獻帝劉協,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瓮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六年級:小晨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2)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六年級:小幻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3)

三國演義的誕生,讓很多人都為之震驚,桃園三結義,諸葛亮空城計在現在還是廣為流傳。可以說三國里的故事已經影響到了很大一部分人,正是因為這種情況,才能讓三國演義更繼續流傳下去。

三國之三英戰呂布,當時在虎牢關,劉關張大戰呂布的故事讓人們都感覺到了呂布的強悍,戰鬥力超群的呂布居然能夠以一敵三,那種英勇的身姿,給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趙雲出現之後,常山趙子龍也被人譽為當時能戰之人,長坂坡救下幼主,獨戰曹操大軍,這種英勇的表現也是很多人都為之敬佩的人物。

就是因為這樣,才會有人說,到底是呂布厲害還是趙雲厲害。其實在很多時候,人們常常拿這兩個人做比較,可是趙雲和呂布真的有可比性嗎?說的也是,畢竟趙雲和呂布兩人沒有真正的交手過,誰也不知道他們誰更厲害。不過從各個角度去分析之後,兩人根本沒有可比性,雖然說趙雲能征善戰,但是和呂布的戰鬥力相比較還是不行,也就是說趙雲要是和呂布單挑,最後的結果肯定是呂布勝利。

其實呂布的戰鬥力在當時就已經有很多人都承認過的,雖然趙雲在大戰長坂坡的時候被曹操稱為猛將,但是還不足以和呂布相媲美。呂布在當時就被譽為是當世猛將,在後世也被稱為當時無人能敵的猛將,想想也知道了,評價如此之高的戰將,怎么可能有人能和其相提並論呢?

六年級:小幻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4)

歡迎來到我思想中的三國世界。《三國演義》這本名書不用我說,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吧!這本書中的人物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如:張飛,他雖然武藝高強,但是有勇無謀。但能讓許多能人賢士輔佐的人卻只有他們:曹操、劉備、孫權。

他們三人有一個相同的特點:看重人才。

關羽為保護劉備的夫人而假裝向曹操投降,曹操為留關羽為己所用而用金錢美女誘惑他。曹操知道關羽這人有情有義、這對他沒有用,但他也要試一試。在關羽離開曹操而要返回劉備身邊時,曹操並沒有下令讓人追殺關羽。曹操知道即使留不下他,也不能去殺他。其一,關羽是人才,曹操很欣賞他,也希望有像關羽這樣的人為自己辦事;其二,曹操想借“留關羽”這事來告訴能人之士“他的求賢若渴,和他怎樣對待能人之士。

劉備的求賢之事,最著名的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三顧茅廬”。諸葛亮為看看劉備是否誠心請他出山才多次為難劉備,劉備下定決心要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出山不僅是因為劉備的誠心,而且是因為劉備仁德、禮賢下士、為人謙和。

孫權善於任用賢人,如:呂蒙,孫權知道呂蒙在沙場上屢建奇功、有用武之地,孫權知道呂蒙的才能不僅如此,倘若讓他讀書,他一定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好好讀書”,果然,呂蒙的知識、見解有所提升,在沙場上善於用兵。

如果要我來評價他們三人誰最好誰最壞?就我個人而言,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三人中——沒有最好、也沒有最壞。倘若他們不在戰爭時代,他們可能會保衛國家。但他們偏偏在戰爭時代,曹操為了實現他的抱負而發動了戰爭;劉備為了維護漢朝的統治而建立了軍隊;孫權為了保護父兄留下來的祖業而訓練軍隊、不受侵略。

之後,他們三人先後建立屬於自己的帝國。但是,他們建立的帝國最後成司馬家族的江山。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三人都意識到“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但他們的後代子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魏國的最後一代君主魏元帝曹奐手中無實權,由司馬炎控制;蜀國的最後一代君主孝懷皇帝後主劉禪,劉備死後,劉禪依靠諸葛亮幫他處理朝政,諸葛亮等賢臣死後,他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魏國分三路進攻,最終蜀國滅亡;吳國的最後一代君主吳末帝孫皓,孫皓初立時,下令撫恤人民、開倉振貧、一時被譽為令主,但是,孫皓很快變得粗暴驕盈、暴虐治國、又好酒色,從而導致民心喪盡,西晉伐吳,吳國無力抵擋、最終吳國滅亡。

六年級:馮朝賀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5)

最近,我讀了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受益匪淺,它是我國古代著名作家羅貫中寫的,主要講述了三國時期,劉備、孫權、曹操三人通過努力各自創建了蜀、吳、魏三國,三分天下,從而展開了長久的紛爭。後來,由於劉備之子劉蟬整日不務正業,軟弱無能,孫權之孫孫皓大量消耗國家物資,最後都歸降於魏國的司馬炎,被晉國統一的故事。

這本書刻畫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如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諸葛亮了。他原本住在隆中,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相助,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感動,答應出山。諸葛亮出山後對劉備忠心耿耿,多次用計謀打退了魏、吳兩國的進攻,就連臨死前也用計嚇退了魏國的兵馬,他這種鞠躬盡瘁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書中也有許多情節讓我感動,當我讀到劉關張三人打敗呂布時,我為他們能打敗呂布而感到高興;當我讀到關羽被殺時,不禁為關羽感謝到難過;當我讀到張飛為了給關羽報仇卻因打了手下而被殺死時,我巴不得立即進入書中把那兩個手下打死;當我讀到劉蟬整日只知花天酒地,敵軍來到城下時,不僅沒有想到對抗,反而想投降時,我為蜀國有這樣的君主感到惋惜,又為蜀國這樣的滅亡而感到遺憾。

讀完《三國演義》後,讓我大開眼見。諸葛亮的博學多才、足智多謀;劉備的寬厚仁愛;劉關張三人的兄弟情深都是值得我學習的。我希望我長大以後也能像書中的英雄一樣,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乾出一番事業。我相信,只要我從現在開始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將來就一定能實現我的夢想!

六年級:陳劍東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6)

在國慶節里,別的孩子都去旅遊了,我這個“小書蟲”當然不會浪費這個大好時光。以前我都沒時間看書,終於可以好好的看了。憑著國慶前三天的時間裡,我終於把《三國演義》這本書給看完了。

這裡面智者的代表應該是諸葛亮了,他有勇有謀,忠心護主,空城計中的沉著冷靜,草船借箭的精彩表現,各大戰役中的謀略計策,巧布八陣圖,智退司馬懿,七擒孟獲,無不使人拍手叫絕,真的是無人能及,神鬼莫測。

再來說說關羽。關羽,一位絕對善於作戰,武功精湛的英雄靈魂人物之一。單刀赴會足以體現出他的英勇與威猛,也足以看出他那藐視困難的精神,之後挾持魯肅保全自己更能充分地體現關羽的膽與謀。過五關斬六將中的拚死護主之家眷,彰顯關羽的忠心。義釋曹操,又體現出了他的仁義之氣。他是一位有勇有忠有仁的英雄。

張飛,與關羽一樣也是一代虎將。對劉備忠心耿耿,大敵當前,臨危不懼,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就如同探囊取物,令人刮目相看,具有萬夫不當之勇。

曹操與劉備二人是具有鮮明對比性的人物。曹操是奸詐狡猾,狂妄自大,還說他與劉備是並世英雄。雖然他是為了試探劉備,看他是否有二心,但試探背後也足以看出他的自大與狂妄。而劉備與他恰恰相反,劉備是位仁德之君,以“仁”字治天下。劉備三顧茅廬,無一聲怨言,可見他的明智。劉備不但珍惜人才,而且愛民如子,攜百姓集體過江。典型的事例,一一說明了他的仁、義、明、智。

《三國演義》,不但講述了吳、蜀、魏三國以文武爭天下的故事,還讓我們了解了許許多多戰術兵法,並告訴我們不能像曹操一樣陰險,殘忍,也不能像劉禪一樣昏庸,“樂不思蜀”,像蔣乾那樣愚不可及。

現在,像諸葛亮那樣聰智的人才幾乎無幾,向劉備那樣仁德兼備的也少之甚少,像張飛、關羽、趙雲……那樣忠心為主的也不多了。就連最基本的誠信都幾乎被埋沒了,金錢、職位、身份有什麼好的,連最基本的誠信都辦不到,還談什麼?為什麼現在人們有那么多的心思,絞盡腦汁,為的就是錢,難道錢真的這么好嗎?雖然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但是那也是建立在誠信與良心的基礎上啊!

三國時代,英雄會集,我真的好佩服那些英雄的氣魄與膽識,難道現在的人就做不到這些嗎?我長大之後一定要當一個有誠信的人,我還要當兵,做一個精忠報國的人

《三國演義》,真的使我大開眼界!

江蘇泰州姜堰市東橋中心國小(北)六年級:朱俞浩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7)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蟬,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笑逐言開)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著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

六年級:liujiatan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8)

《三國》這本小說我已經看了很多次了,但是每一次閱讀我都頗有感悟。比如這次吧,我從中積累了不少的歇後語,例如: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關公赴會——單刀直入;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董卓進京——來者不善;許褚斗馬超——赤膊上陣…… 讓我為大家介紹介紹這本小說吧:本部小說主要內容是從東漢末年,漢靈帝昏庸無能,才得黃巾起義,終於到了西晉統一,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描繪了三國時期尖銳複雜的統治軍事鬥爭。 書中用大量篇幅描寫了幾次大戰役,如袁曹戰官渡,赤壁大鏖兵等。每次戰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生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三國演義》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劉玄德、關雲長、張翼德、曹孟德、諸葛亮……其中,我最喜歡裡面的關雲長。 關雲長算是一員猛將,他雖不如諸葛亮擁有聰明才智,也不像張翼德剛中帶柔,柔中有剛,但是他是對劉玄德忠心不二。當曹操數次贈送關雲長金銀、美女時,他並沒有動心。而是騎上赤兔馬,手提青龍刀,向曹操辭別。 我要學習他的“忠”字,他是認定了劉備,就再也沒有投靠別人,這讓我很敬佩,想起當日本人向我們的國家進攻時,我們中國人可是出了不少漢奸,關雲長就像是當時跟著共產黨的將軍,不是小人,不會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放棄自己的國家,放棄了自己的朋友或戰友的人。在那么險惡的時期里,他能那樣的忠義,真是不簡單! 說點兒難聽的,如果說咱們世界又爆發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真的,那時還會有幾個站在自己的國家,守衛著國家的呢?恐怕那時就屈指可數了吧! 所以我要做一個不背信棄義、不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放棄自己的國家、戰友和朋友的人。最後,我要說,《三國演義》不僅讓我開了眼界,還告訴了我許多小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舉兩得呀!

六年級:夏日玫瑰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9)

細數近世聖賢,幾人未讀《三國演義》,我在這個假期里,也一樣讀了三國演義。 三國之中玄奧至深,亦引人入勝,雖名為義,實則為忠、孝、仁、禮、義,這是我們生活中極難做到的。忠,雖古之賢人孔子曾倡導大家忠君、忠國、忠民、忠人,但現在幾人可以做到。“四忠”之人不可能全有,但有些人一忠也不忠,多少人搞腐敗,有價無實不也市上茫茫?但很多讀過三國的人都會從中學會忠,可以在“孔明攙起微小的劉皇叔”學到忠,也可以在“孔明賭命借箭為救主”中學到忠。孝,現今許多學校中都在倡導孝,孝者又能有幾人,有多少人為父母洗過腳或說一聲“我愛你”?在三國中亦可以學到,徐庶為母親去曹營,但忠劉之心依然為改,始終“無言”。仁就更明顯了,劉皇叔以仁治國,換來了百姓安居樂業。孔明以仁治國,達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高尚境界!而現在幾位同學能寬容同學和同學之間的小摩擦!”禮便是禮儀,如今,如今表面上叫著“老師好”“叔叔好”,可是又有幾句是真心的?這樣的問好根本就不算問好。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我們不懂禮儀,在三國中即使對敵亦有禮,王朗再怎么辱罵孔明,孔明也不打斷王朗講話,這便是禮!義,為義氣!現在又幾人能做到,幾人可以拾金不昧,幾人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幾人能對朋友有忙必幫、不計報酬、不計後果!三國中的關二爺就是義的最好詮釋,“華容道義釋曹操”難道還不能完美表達義字嗎? 我還感受到了孔明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美好品質。好學不倦便是其中之一,我們現在學習一有小成就便自認為登峰造極了,實則不然,我們的小成小就只可說是浩瀚文宇中的滄海一粟,而孔明雖已博覽群書,已成聖賢,但在軍務繁忙之際亦抽出身來孜孜不倦的學習,這才真詮釋了“學而不厭”這個詞,而我們常以沒時間為理由不看書,而孔明在日理萬機之時依然堅持看書,這多令我們汗顏、慚愧啊!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話“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去擠,總還是有的。”他還有一高尚品質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那就是“誨人不倦”,我雖然是一個學習委員,但我在很多別人向我請教題的時候,都很不耐煩,孔明日夜操勞、食不能飽,寢不能安,但誰要是向他請教問題,他必然全力以赴,絕不批評、不耐煩,這也讓我顏上直冒汗、直“滿地找地縫”!孔明之高尚品質令我汗顏、感動之處還有萬千,此列舉不足百萬星光中之一點熒! 關二爺的品質,也要我認真學習:為朋友兩肋插刀、義薄雲天。曾經以犯軍令狀之危險(砍頭之危險)義釋曹操,我從此也要學會幫助同學,學會幫助朋友。以自己的美好品質,幫助同學、感染同學,讓同學也具有這種助人為樂的美好品質。還有耿直、當機立斷的美好品質,讓我從心底里告誡自己“不可拐彎抹角、小人之心!” 三國的博大精深就是這樣,學會的人在人流中會是英雄,未學會的人便有可能會在墮落的深淵中被淘汰了! 這讓我想起了在《柯南迷》月刊中的一句話“世界太大,而我們太小,窮盡一生,我們所窺探到的也只能是浩瀚宇宙中的冰山一角。”我們雖然不能縱觀“宇宙”,但可以向著“最好”進軍!

山東濟南歷城區濟鋼文華國小六年級:侯鵬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10)

《三國演義》是人人皆知,家喻戶曉的一部經典名著,雖然大家讀後的感受不同,但它主要貫徹著一個思想:對國家要“忠”,對朋友要“義”,對父母要“孝”。更讓人懂得了什麼叫知恩圖報,什麼叫忠孝兩全。

我在日夜啃讀著本書時,感受也很深刻。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是:“賢相”化身諸葛亮,“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曹操,劉備則被塑造成了一個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的仁君典型。什麼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什麼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什麼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死於五丈原。這些情節像電影一樣,一幕一幕的在我腦海里回放。

讀完這本書,我思緒萬千,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感謝母親給我生命,感謝老師無怨無悔的教我知識,更感謝我的祖國這么強大,有這么好的條件,讓我們無憂無慮的生活。在這裡,我暗自發誓,我一定好好學習,長大以後報效祖國。

讀完這本書,我體會到了一定要關心親人,幫助同學,孝順父母,感謝老師,感恩祖國。

這就是《三國演義》帶來的道理。

六年級: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