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鄉——梅州

泱泱華夏地大物博,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服飾、飲食、民居等,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家鄉有個獨特的風俗——注重文化。

梅州素有“文化之鄉”的雅稱,梅州的客家先民,從中原“衣冠南遷”而來,大都出身於書香門第,長久以來延續著“耕讀傳家”的傳統,歷來文風鼎盛,崇文重教,英才輩出。文化之鄉的“文化”代表了客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包括精神、思想、居住、建築、服飾、飲食、語言、文藝、教育、信仰、習俗等方面,其中最被推崇的當屬教育——一是倡辦教育;二是送子上學堂;三是英才輩出。最著名的還是倡辦教育和英才輩出。

倡辦教育

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地方教育組織。宋代以來,梅州書院林立、文風鼎盛。東山、藍田、桂嶺等書院均見證著梅州“文化之鄉”的歷史地位。此外,梅州地區其它各區縣均在較早時廣泛辦學興學,書院、學宮、學校等機構遍地開花。

據史志記載,梅州地區南宋時即塾學遍布,明清時科甲興盛,聞名海內外。就算是現在,在改革開放以來,梅州高考升學率也穩居全省前列。

英才輩出

《梅州院試》載:“自宋以來,代產偉人”,如“五科五解”、“一腹三翰院”、“三代四翰林”,更有父子同進士、嶺南第一才子宋湘、八旬翰林、學霸韓山等佳話。以梅縣為例,早在宋代就出了不少進士,有些還是一家的。

乾隆嘉慶年間,可謂是梅州文風最盛時,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會試,廣東全省中進士者11名,梅縣占5名;嘉慶3年(1798年)戌午科廣東鄉試,全省中舉者88名,梅縣占17名,其中李汝謙為榜首的解元。清狀元吳鴻督學廣東,贊梅州“人文為嶺南冠”。其中梅縣是清代全國114個科舉發達縣之一,廣東五個科舉發達縣之一。

梅州市還有本叫《梅州進士錄》的書,以詳實的史料展現唐宋至明清千年間梅州湧現的進士,描繪他們的生平、事功,為人們了解客家人崇文重教之風提供了視窗。《進士錄》提供了這樣的數據:進士283名(含文進士和武進士),其中會試殿試產生的正榜進士247名(含寄籍進士8名),欽賜進士15名,明通進士21名。翰林院學士33人,舉人1654人,解元17人,廩生、貢生、秀才16479人。清乾隆年間,嘉應州(今梅州)官王之正在署前樹立“人文秀區”牌坊,以志本地人文之盛。辛亥革命以來,梅州孕育了30名兩院院士、1名元帥、545名將軍、228名大學校長。文學家郭沫若1965年來梅州時,還賦詩稱讚梅州是“人物由來第一流”。

梅州,著名的“文化之鄉“,也是我的老家。”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因如此,我的老家才與別地那么不同。梅州的文化,也早在我心中紮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