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了考試

假如有一天,你的班主任突然進入教室,在講台上宣布:“考試取消了!從此以後我們沒有考試了!”你是否會在與同學一陣歡呼過後,迷惘和疑惑:“既然沒有了考試,我們還需要學習嗎?我們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這也是現在大部分的大學生們所面臨的問題:沒有了考試的壓力,他們失去了目標。如此來說,考試壓力對於學生十分必要的。但是,以從深圳來到北大附中的初二學生的親身經歷,我們要說:如果沒有考試壓力,學生們可能會更加熱愛學習。當我們還在咿呀學語時就對很多事物頗感興趣,但這無比珍貴的好奇心在國小就被考試的壓力慢慢地消磨,在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學習就是為了好成績,老師為了不讓我們的成績退步,就不管我們是否喜歡也要死死地把知識灌輸進我們的大腦里,所以漸漸地,我們的學習變的機械化。自從筆者在初一進入了這個全新的體系,由於沒有考試的壓力,我們的好奇心被重新培養起來;求知慾變成我們前進的動力。

我們一直習慣被統一著。每天穿一樣的衣服,做一樣的早操,寫著一樣的標準答案。各種培訓班天天猜題,年年猜題,老師常說:“這道題十分經典,同學們把它背下來!”我們一直在想著別人要什麼樣的答案,而並沒有思考過:這道題如果我來做還會有不同的思路嗎?在筆者的歷史課上,因為不用顧及到考試的問題,所以老師不會按課本上原封不動的講,而是在課本的基礎上加些我們感興趣,適合我們聽的知識,上課就像聽評書;這樣課堂就不會顯得枯燥無聊。而相對於普通學校來說,上課就沒有這么靈活,老師要分數,學校要分數,家長也要分數,所以老師就不能偏離課本,必須按部就班地走,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減小了學習的樂趣,也犧牲了學生學到知識的廣度。其實很多老師也意識到了這個缺陷,但是迫於工作的壓力,自己也無能為力。

所以,實踐證明:如果沒有考試壓力,我們會重新找回那個好奇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