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家鄉的變化的作文4篇

家鄉的變化作文一:

我們的家鄉鳳城,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遼寧的大地上,散發出它那獨特的光芒。

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媽媽領我常去姥姥家,姥家居住平房,院內種植花草樹木,房子和小院都還很不錯,在那兒我度過了快樂的時光。可是,我同樣也親眼目睹了周圍很多破舊的房屋,有的屋頂長滿了草、有的東倒西歪,可以想像,一場不大的自然災害就會坍塌。每到雨天,屋外下大雨、室內下小雨。

從姥家去街上是一段土路,沒有下水還挺窄,下雨天,道路泥濘,積水深需要墊些石頭才能過去。因為污水排不出去,夏季蚊蠅特別多,經常看到周圍鄰居身上有不少蚊子叮的紅包……那景象至今歷歷在目。如今,我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拿姥家居住的城后街來說,平房全部推倒,重新蓋上一棟棟漂亮的高樓。家家戶戶裝修一新,很多家庭添置了家用電器,電視、冰櫃、空調等一應俱全。一條條泥濘小路或鋪上有圖案的地磚、或變成柏油馬路,均裝有下水道。雨季再也沒有積水,反而把路面沖洗的格外清潔。小區內種滿各種花草、名貴樹木,裝有健身器材與供休息的桌、長椅、石凳。早晨人們散步、健身;晚上聊天、跳舞、運動。看得出來,人們臉上洋溢著知足與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家鄉的柏油馬路修建得很寬、很長,道路兩旁種滿了參天大樹,鬱鬱蔥蔥、蒼翠欲滴,綠綠的葉子有的像彎眉;有的像垂下來的針;還有的如一幅“愛心”畫……散發出誘人的味道。道路兩邊還建有高高的、時尚的路燈,路中間掛著經常變換的橫幅、各式各樣的彩燈,每到夜幕降臨,燈光明亮、五顏六色,常令人流連忘返。我的家鄉有數不清的變化,我就不一一列舉。看到這您是否也想來呢?歡迎您來做客。我呢,一定要好好學習,掌握更多知識,並暗自立下與周一樣的兒時志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將來把我的家鄉將設得更美麗。

家鄉的變化作文二:

我的家鄉在長山。別聽這個名字不怎么起眼,現在可富著呢!

長山在改革開放以前可是個貧窮的地方,路面崎嶇,即使不下雨也很難走,一下雨路面泥濘的很,車馬難行,由於家家都窮,誰也拿不出錢來修路,也只好那樣了。當時的長山人要是有一塊懷表,別人會羨慕死的,要強的爺爺硬是托人從長春買回一塊懷表,興奮得不得了。

改革開發後,由於黨的政策好,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坦的柏油路代替了泥濘的小道,石英表代替了老懷表,彩電取代了黑白電視,e-mail代替了電報,電腦走進了千家萬戶,人人都有了手機、傳呼機,而這些都是改革開放以前的人們做夢也想不到的東西。

“現在人們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了!”這句話是爺爺的口頭禪,他常對我說:“孩子,你們這代人可真幸福,我們年輕的時候一個月能領回十多塊錢工資就不錯了,看看你的父母,現在一個月的收入頂我們好幾年的工資。”

是啊,家鄉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高了,這一切都在說明家鄉走上了致富之路。我相信,家鄉在我們的建設下,一定會更加美麗,更加富饒。

家鄉的變化作文三:

我的家鄉在茂名市電白縣水東街。家鄉養了許多大母豬,白白胖胖的,可是脾氣太暴躁了。

在一個漫長的暑假裡,我和爸爸、媽媽回老家玩。到家鄉的第一天,叔叔帶我去農場看家裡養的豬。恰巧我來正好碰上了一條正要產豬仔的母豬,我興致勃勃的告訴叔叔。叔叔急忙叫飼養員幫母豬接產。不一會兒,十二條小小的,白白的小豬出來了,真是太可愛了。我問叔叔:“可不可以給我抱一下小豬呀?”叔叔答應了。我上去正要抱起一條可愛的小豬時,母豬突然大叫了一聲,嚇得我我趕緊把小豬放了回去。叔叔說:“這是因為豬媽媽怕你要傷害它的寶寶。”我聽了恍然大悟說:“豬媽媽還會保護寶寶呀!”

回到家,叔叔告訴我說:“現在我們村都是靠養豬來發家致富了,我家的母豬一年就可以賣幾千元了。”我聽了說:“那我們這村,不久就可以家家戶戶都蓋小洋樓了。”叔叔說:“是啊!我們農村都比得上你們城裡的社區了。”

這時,伯伯搶著說:“家鄉的變化靠的是黨的富民政策,好啊!”

笑聲洋溢著整個屋子!

家鄉的變化作文四:

原來,我只知道走建湖橋回家,因為我最熟悉那裡。可現在不一樣了,媽媽帶我去大橋向北的那座剛建的大橋――新世紀大橋。

我慢步來到新世紀大橋上,站在上面欣賞橋下的景色真是美麗極了。那一葉扁舟在我的視野中飄蕩,迎面的涼風吹在臉上,涼嗖嗖的,開心極了。我舉目四望,橋的正中央的招牌映入我的眼帘,那上面的字金光閃耀,在陽光的照射下,更是錦上添花。在撐起金字招牌的擠柱上嵌滿了電燈,把大橋裝點的如詩如畫般病美麗。到了晚上,萬燈齊明,那是最宏偉的一幕。

我雖然不知道這裡原來是什麼樣子,但我猜想或許是一條彎彎曲曲崎嶇的小路。假如我以前經常注意這裡的話,我就不會像今天這樣猜測了。可惜,歲月像流水一樣悄悄地溜走了。不過,我現在知道這裡建起了一座美麗而雄偉的大橋。

在這裡建成了大橋,方便了交通,更為這裡的兩岸人民帶來了方便。我們不僅要把橋樑架接在這裡,我們也要把橋樑架接在創建與國外交流的思想上,我們還要做架接橋樑的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