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馬的故事

歷史上,有這樣一匹戰馬。

這匹馬的故事,發生在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時候。土家族將領陳連升早年遇到一匹劣馬,這匹馬體力不行,脾氣很大。他下令讓部屬幾天不給它餵食,讓馬飢餓到極點,去其力。再讓它不停地奔跑,不準休息,奪其勁。接著,在馬疲憊的時候,捆於馬樁上,四肢固定,不讓其動,困其志。最後,如果連番的馴化還沒起作用,就把馬置於馬群之中,用生鹽水泡的鞭子,使勁地抽,直到它屈服為止。

半個月後,血染紅了馬鞭,浸紅了馬廄,馬卻依然不肯低下頭顱。這讓陳連升很動容,他跟這匹馬的性格很像。後來,他像對待知音一樣把這匹馬當自己的坐騎,取名“黃騮”。1841年1月7日,陳連升鎮守沙角炮台,英軍200多艘艦船從海面偷襲,清軍雖腹背受敵仍毫不畏懼。600人與2019敵軍浴血奮戰,激戰終日,傷亡甚重,火藥消耗殆盡,英軍乘虛攻入。陳連升身先士卒,騎著心愛的黃騮馬在敵陣往來廝殺,用弓箭射斃數十名敵兵。箭射完了,又抽出腰刀與敵人拼搏,肉搏正酣之際,敵人的炮彈飛來,他躲避不及,胸部中彈,飲恨殉國。

將軍血染沙場後,黃騮馬守在屍首旁,哀鳴長嘶,久久不肯離去。侵略者把它擄去香港,豈想馬如主人一般堅貞,英兵一靠近,它就飛腳踢去,英兵強行騎上馬背,它就把他拋落地下。英兵餵它,它則昂首不顧;中國人餵它,要雙手捧給它才吃,如若放在地上,它便揚長而去。侵略者拿它沒辦法,把它放在山中,它草也不吃,水也不喝,終日向著西北方的大陸,嘶叫悲鳴,終於絕食而亡。後人為了表達對它的敬意,特地在虎門立起一塊“節馬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