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與輸的界線

曾讀過尼采的作品,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話:“受苦的人沒有悲哀的權利。”當時的我並未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只一遍遍疑惑:為什麼已經受苦了,還不能悲哀呢?

記得國中的一次考試,好友考得很不理想,被班主任找去談了一次話。回到教室時,她眼睛紅紅的,顯然哭過了。我本以為她會為此傷心一段時間。但在課上,她比以前更加認真積極了。課後,她告訴我:“我下次一定要拿第一名。”

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那句話的含義,受苦卻不能悲哀,那正是因為沒有贏。就像賽跑時,跌了一跤後,已有很多的對手趕上了你,但你絕不能停下選擇放棄,甚至都不能留一刻時間休息,而應該立即趕上去。即使沒有得到第一名,你也沒有輸。你只是站在贏與輸這條界線上,暫時把第一名讓給了別人。接下來的你只需要堅持不斷努力,爭取下次的第一。

後來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時,其中有這樣一句:“英雄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仔細回味,覺得這句話與尼采的名言佳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英雄被毀滅,只是毀滅了其外在形體,而他的精神卻長存。但如果被打敗,精神喪失,留著行屍走肉在世上,還不如被毀滅。

在冰天雪地中走過的人應該知道,在路上說:“走不下去了.”會因為歇息而凍死,無法走到終點。那些在寒冷中退縮的人,他們丟了精神和志氣,永遠都停留在懊惱中,而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

不斷的跌倒,雖然不是為了爬起來,但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他應該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