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懷西湖

蘇軾有詩云:“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好美的詩句,好美的意境,真正的西湖,卻比詩更加動人。

兩年前,我曾游西湖,它那江南山水的婉約,至今仍在我的夢中縈繞。對於它,我看過,嘆過,贊過,那抹醉人的綠深深留在我的心中。西湖的山是綠的,那種綠,像西湖龍井—樣清新芳香。優美的弧線勾勒出群山的輪廓,柔和的色彩渲染成群山的魂靈。綠色在連綿不斷的山峰上汪洋恣意,隱隱地透露出它們的雄渾浩大與廣博胸襟。眺望山頭,山嵐霧靄下籠罩著一種神秘。西湖的水是綠的,這份綠,如咖啡一樣醇厚綿長。濃濃的水是大山的漿汁,無盡的綠波隨心所欲地流淌。浪濤在陽光下,如炯炯目光,射出耀眼的綠輝。湖面被風兒吹起層層紋痕,宛如少女顰眉含笑的眼波,眸子中盈盈流轉著鮮綠。陽光揮灑下來,篩出的光點在水上跳躍,像是星星,眨巴著眼睛;又似銀魚的細鱗,錯落有致,銀光閃閃,緊密發亮。遊船三三兩兩地在水上隨意亂逛,船尾留下一道道清晰的水紋。它們忽而在湖心集合,忽而在湖岸散開,忽而一齊向前奔進,忽而又掉頭各奔東西。散在湖上,它們好像飄落的花瓣,毫無秩序,又仿佛缺少首領的魚群。遊船划過,微風吹來,岸邊的垂柳也飄舞起長辮,梢頭閃爍著點點新綠。水面微波蕩漾,把映在水中的青山、遊船、翠柳,都晃成了一團墨綠的陰影。

置身於青山綠水間,滿眼翠色慾流,西湖的嫵媚令人心曠神怡。“蘇堤春曉”“平湖秋月”“曲院風荷”“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南屏晚鐘”“雙峰插雲”“三潭印月”,這些美麗動聽的名字,這些使人神往的景色,令我不禁浮想聯翩。

在西湖中有座被稱為“小瀛洲”的小島,島旁矗立著石塔,每座石塔都由基座、圓形塔身、寶蓋和六邊小亭組成,塔身上還精心穿鑿了五個規則的小圓孔。三座石塔久經風雨,外表傷痕累累,剝蝕不堪。“波上平臨三塔影,湖中倒映一輪秋”,這便是“三潭印月”。據說月圓之夜,在三潭中各點上一支蠟燭,從孔內便可望見月亮。“三潭塔分一月印,一波影中一圓暈”,或許,這就是它名字的由來。此時此刻的月夜,一定十分柔美:燭光搖曳,與月光交相輝映,柔和與清冷,金光與銀輝,穿梭交織,織出皎潔的明月和一襲銀袍般的湖光波粼。月輝映耀下,一種溫馨、幸福和安詳在每個遊人的心底悠悠縈繞……

於湖中正視前方,山腳下的一座斷橋伏於水面,聯繫兩岸,似一條絲帶輕輕飄蕩,許仙與白娘子的故事為它平添了幾分浪漫。它瑟縮著的單薄身軀默默承擔著千百年的古老與滄桑。“斷橋荒癬澀,空院落花深。猶憶西窗月,鐘聲在北林。”冬日的古橋,滿覆澀癬,背倚青山,訴說著如煙消逝的歷史滄桑。皚皚白雪冷徹橋身,冰封西湖,只剩它獨自在寒風中品味落寞荒涼。也許,這就是“斷橋殘雪”的詩意。

西湖的斷橋古韻悠長,帶給人太多的思索。在眾多同斷橋一樣的古橋邊,還盛放著顧影自憐的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帶我們走進了“曲院風荷”。這裡,碧水蕩漾在高高低低的荷葉下,身姿曼妙的荷花掩映其中,恰似瑤池仙境!那荷葉或相擠相擁,或獨占一席之地,或平貼水面,或立身半空居高臨下。它們形態不一,參差不齊,陽光在上面投下了些許淡淡的光影。無數的葉子一片綴連著一片,蔓延成了一片荷塘。在隨意擎著葉子的荷葉叢中,有的荷花躲躲閃閃,掩映其中,只能模糊看到粉色的倩影綽約閃動;有的“猶抱琵琶半遮面”,似開未開,半遮半掩,羞答答的,只讓幾片段預告瓣在外搖曳;有的則亭亭玉立,裊娜地舒展著花瓣,垂著金色的花絲。脈脈的流水映照出它婀娜的身姿和嬌美的面龐,真是美麗絕倫!這些粉色的佳人,被那青翠的葉眾星捧月般尊崇襯托,反而更顯風致了。輕風夾著荷花的清香,呼叫著溜過花叢,讓我一時恍惚迷醉。浸在清香中的荷花,也像喝醉了似的,頰上帶著緋紅,和托著露珠的荷葉一起,在風中款款舞動。紅綠相映,遠遠望去,只見綠浪翻騰,宛如嵌著粉紅寶石的荷葉裙裾,在光影的投射下,色彩時濃時淡。好一個“曲院風荷”!

天漸漸暗了下來,西湖的景色也漸漸模糊了。天空中瀰漫著烏雲,雲中飄下星點兒雨絲。淡淡的夜色中,西湖之上籠著一層朦朧,和著我一腔離別的愁緒和西湖如詩如畫的景色融入了薄暮微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