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竹里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王維的一首《竹里館》。竹,象徵著堅韌不拔的品格。自古以來,賢士君子們都喜好竹。竹,又有怎樣獨特的魅力,得到那么多君子的讚賞呢?我懷著疑問與好奇,走進了泰順縣竹里畲族鄉。

下了車,走進大門,迎面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竹子。首先是常見的毛竹,隨後,左手邊閃現出了紫竹細長的身軀。鳳尾竹高高蓬起的碧葉微微搖動著。奇異的龜甲竹挺立在花壇邊……我並不認得這些竹子,只是看那花壇邊的石頭標明。原本以為竹子就是我們山上隨處都有的那些毛竹,從沒見過如此奇異的小竹子。真是大開眼界。

我們走進一個名為“竹里館”的山莊。進了展覽處,一陣淡淡木香撲面而來,沁入人心。這裡展覽的都是竹雕。根據竹子的不同形態來雕刻出不同的人、物。雕刻出的人活靈活現,那些留著長長鬍子的老人,仿佛真的走入了這個世界,意味深長地看著我……一個竹製的罈子,上面刻著畲族的圖騰——鳳凰。竹雕雕刻得很精緻,讓人忍不住發出感嘆:竹文化,真美!

沿著木製樓梯走上二樓,粗略望去,只是一條長長的竹簡。細細觀賞,才發覺這是一件奇作!這便是雕藝人羅祖華的《五百羅漢圖》。據介紹,全圖長22米,寬35厘米。540多個人物刻在700餘節竹簡上。500個羅漢正是其中的主角。500多人各聚一團,有的在樹影下乘涼;有的乘雲駕霧,揮舞龍杖……近觀圖卷,不禁驚異萬分:這么多的人物,沒有半分雷同。大到每群人身後的的背景、身上的衣裳款式,小到每個人的神態,都各不相同。有凝神注視的,有睡意正酣的,有側身攀談的……說也說不盡,只顧得痴痴凝望著牆上這藝術品了。此時時間還早,館中只有我們一家子,但並不覺得冷清,也許就是這《五百羅漢圖》給人的感覺吧。除了驚嘆外,還有的便是對作者的崇敬之情。這么細的竹工藝,雕刻起來一定很艱難。姑父說,這是羅祖華先生帶領他的徒弟花了三年心血才得以完成。竹工藝,是需要以非常平靜的心態來做的。

在二樓,還有一些竹雕,也非常精緻。左右兩旁各放著筆墨紙硯。穿過一道短廊,又看見了一排排竹簡。那是《百雞圖》和《五牛圖》。《百雞圖》中的雞,栩栩如生。左側,一隻引吭高歌的大公雞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沒有鮮麗的顏色,但竹雕中蘊含有那不屈的精神。《五牛圖》中的五頭牛也姿態不一,形象生動,一舉一動中都有著亢奮的意念。旁邊,還有竹刻的《蘭亭序》等名篇,讓人目不暇接。

再過去到另外的一樓,就是竹製的用品了。很多農村中至今還存留著這些竹用品。如簸箕、竹籃之類的。還有奶奶那輩穿的草鞋等。竹子的用途真多啊!

出了展覽區,我們對竹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迎面而來的清風,引得院內的竹葉沙沙作響。竹,以文靜、高雅、虛心進取、高風亮節、樂於奉獻的精神贏來了古代君子的讚賞。竹,不愧是植物中的君子!

該回家了,竹枝微搖,為我們送行。汩汩的溪流聲,伴著回去的腳步,響著耳邊的是一首悅耳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