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有關奮鬥的議論文範文【三篇】

【篇一】

有一條魚放棄大海的廣闊與自由,選擇逆流而上。它越過淺灘,躲過魚網,擠過石罅,歷經重重困難,終於到達了心目中的目的地——高原冰川。然而,還沒等它來得及歡呼,便在瞬間被凍成“冰魚”。就這樣,一條微不足道卻勇氣可嘉的魚,為理想獻出了生命。

這使我陷入了沉思。為了一個近乎不可能的夢想去奮鬥,乃至獻上自己的生命,值得嗎?然而,但丁的話提醒了我:“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我恍然大悟。人生短短數十載,能堅定自己的方向並為之奮鬥,不失為一樁幸事。秉持自己的夢想,哪怕付出多大的代價乃至生命,也不枉來這世上走一遭。

然而,甘願像那條勇敢的魚那樣為夢想奮鬥終身的人又有多少呢?放眼當今社會,有多少人在夢想面前信誓旦旦,作胸有成竹之態,而遇到一點點困難便畏首畏尾,掻首踟躇?有多少人淺嘗輒止,雷聲大雨點小,而真到需要較真時卻美其名曰“吾不求甚解!”更有甚者,多少人在夢想面前首鼠兩端,瞻前顧後,渾然不覺自己在消逝夢想時,也在消逝生命。

這些人在那條魚面前,顯然體型與尊嚴不成正比。魚雖小卻明志,人雖大而無知。在魚的眼裡,只要認定了方向,便不管前方是沙灘網口,還是山澗石罅,只要能到達高原冰川,便雖死無憾。物猶如此,人何以堪?

有人說,堅持自己的方向並為之奮鬥,即使沒有實現夢想,也必能從中獲得意料之處的戰利品。話雖如此,但堅定方向並非一件易事。能有多少人像李時珍一樣用27年的心血來完成一本《本草綱目》?能有多少有能和勾踐一樣臥薪嘗膽,為復國大業甘為階下囚?在現代這個充滿功利的社會,能撥開世俗迷霧,在心靈深處偏安一隅的人,太少太少。比爾·蓋茨說:“人生就像一場火災,你能做的就是盡力從中搶救更多的東西。”其實,人生豈止是一場火災?飢餓、疾病、自然災害充斥這個社會,能泰然處之並堅守方向的人不多。但是在中國,就有這樣一位與飢餓作戰仍堅持奮鬥的人。在他的眼裡,飢餓並不可怕。他的目的地不是高原冰川,不是險灘戈壁,而是幾畝綠油油的雜交水稻試驗田。他用水稻和飢餓作戰,他心懷天下,為自己的目標,他義無反顧。不要名利,袁隆平所喜的是“笑看稻菽三重浪”。

我們不缺乏高談闊論的議論家,我們缺乏的是腳踏實地的實幹家。想想也是,就像那條魚,為夢想奮鬥終身,也不失為一件樂事。

【篇二】

在剛剛過去的十九大中,“奮鬥”一詞曾屢次被習總書記提及。那什麼是“奮鬥”呢?我以為奮鬥之旨意正在於向更好更強而不懈努力。

但眾所周知,奮鬥之路遠非一馬平川、一帆風順。通往最美夢想的路不是康莊大道,而是荊棘叢生。那么,我們為何要走出“舒適區”,而去“披荊斬棘”地奮鬥呢?

原因有二。一是外在瞬息萬變的環境。唯物辯證主義的要義之一即指出變化是永恆而絕對的。考試說明修訂調整,故考生必奮鬥做足準備以應其變;就業局勢紛繁複雜,故畢業生必要奮鬥習得十八般武藝以積極應對;國際形勢波譎雲詭,故國家必艱苦奮鬥改革發展……從個人到國家,均面臨不斷變化的外環境,要求他們奮鬥以變化、變易、變通,永葆生機。二則是內在愛美要好的追求,古代士君子追求“修齊治平”、“止於至善”,當代新中國嚮往“全面小康”。“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早已刻在中華基因里,古有聖人孔子“絕糧三日而弦歌不輟”,“知其不可而為之”向“天下歸仁”而奮鬥,今有舉國上下“牛奔草處去,人往高處走”,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因此,無論是外在環境還是內心追求,都為我們指明了一條路──奮鬥。

但奮鬥絕不是僅僅停留在空泛的喊口號層面上,而是應落實到行動上。抓緊時間、抓準時機,正是奮鬥之要義。柏拉圖有“一個今天勝過兩個明天”之言論,可謂要言不煩。在最美好、最鮮活的日子裡,應向最宏偉、最有價值的目標奔去。奮鬥是與時間的賽跑,“生前何須久眸,死後自會長眠”,若等蹉跎到年老力衰時才想起奮鬥,便無甚意義與價值了。不過,奮鬥也不光是“暴虎馮河”的力氣活,更需精準地抓住時機。乘上網際網路的東風,馬雲的奮鬥使阿里巴巴成為人民快捷生活的重要組分;觸摸到物流網路的勃興,劉強東帶給我們令人讚不絕口的京東;敏感嗅到共享經濟的機遇,胡瑋煒與戴威讓城市以鮮亮的顏色流動起來……抓緊時間,抓準時機,我們的奮鬥將會得到最有價值的回報。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你看時代風雲變換,你感受內心壯志凌雲。我們生在的時代里,人工智慧大幕初啟,健康產業如火如荼,量子通訊嶄露頭角,數據算法推陳出新,新型材料不斷湧現……發展方興未艾,而我們年華正好。身為少年的我們有機會,只要能被發現;身為少年的我們有時間,只要能被抓住。中國夢正等待著實現,我們要做的,只是奮鬥,正是奮鬥。

【篇三】

理想,是一個多么平淡而又乏味的名詞,可是,就這么一個多么平淡而又乏味的名詞,卻又往往改變了與眾不同的人生。有的人成為了科學家、博士,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做了數不勝數的貢獻;有的人不要說為國家做貢獻了,就連維持家庭的生活都是一個沉甸甸的大問號。做貢獻的人視理想重於泰山,有著沉甸甸的大問號的人卻十分輕蔑理想,不當一回事。可見理想的殘酷與冷漠。

我也有理想,我的理想是在清華的大道上,成為為祖國的建設與發展做貢獻的科學家。記起小的時候,上學的第一天,父親送我去上學時,只說了一句話:“鄧小平爺爺在世的時候曾經感嘆地說過:‘中國人口多,底子薄。’飛飛你也要好好學習呀!”當時我年紀小,根本不懂父親說的這句深奧的話,到底想表達的是什麼,我為了早點見到同班同學和老師,只是非懂似懂地點了點頭。現在我長大了,自然也就懂了這一句話:要好好學習,有了理想,將來要為祖國的建設與發展做貢獻。

上國小四年級時,我們的班主任王老師讓我們背誦著名詩人流沙河的詩歌《理想》,當時我們也不知道背了有什麼作用,也就盲目地背了個滾瓜爛熟,現在背起來也琅琅上口: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現在我懂得了老師的心意:要有理想,長大才能利國家。父母和老師教育我們要有理想,可見理想是我們人生的第二生命。

只是有理想可不行,還要有實際行動,現在一定要紮實、認真地去學習,不能盲目地去學習,要按計畫刻苦地學習;更不可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未來;要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為此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