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隨筆:北京之源潭柘寺

:作者描繪得當,把北京的源潭柘寺的全貌描寫的十分出色,令人仿佛遊走在源潭柘寺一般,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北京之源潭柘寺》。

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節,我一直認為最美的秋天在京西潭柘寺。

適逢堂弟在人大學習,姐弟兩人約好了這個周末去潭柘寺。細心的堂弟提前規劃好了路線,周日起個大早,七點準時出發,然後在蘋果園匯合。堂弟喜歡尋訪城市,前幾年在北京掛職工作一年半的時間,他騎腳踏車串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路上他跟我聊起潭柘寺的由來。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20xx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佛教進入北京地區後修建最早的一座寺院,當時規模不大,名叫嘉福寺。到了唐朝,佛教逐漸興盛起來,唐代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華嚴和尚來到了潭柘山開山建寺,以破敗了的嘉福寺為中心,重建寺廟。華嚴和尚帶領僧眾填平了寺內一個叫“青龍潭”的大水坑,修築殿宇,擴建寺院,開拓出了潭柘寺的雛形並將嘉福寺改為“龍泉寺”。潭柘寺有了一定的規模,並在幽州地區有了名氣,逐步地發展興盛起來,所以後人尊華嚴和尚為潭柘寺的“開山祖師”。明代是潭柘寺的興盛時期,清代是潭柘寺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清代康熙皇帝曾賜名為“岫雲寺”。

關於“潭柘寺”這個名稱的由來,有一個“拋毯劃地”的傳說。

話說,當年華嚴祖師用一塊蓋蒲團的巴掌大的毯子,施法用拋毯劃地的方法,從兩個地主手裡得到了建寺的土地。這座寺廟因此在民間被俗稱為“毯遮寺”,並廣為流傳,後經千年,“毯遮寺”就逐漸演變為“潭柘寺”。

另一種說法是,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不管是哪種說法,它一直在這裡守望著北京,守望著這個城市,在老北京人的心中,這座千年古剎是真正的北京之源。

公車行兩個半小時後到達了坐落在京西門頭溝東南部9座連綿峰巒環抱之中的潭柘寺。

一下車,便跌進了濃濃的秋意里。

今天天公作美,經過昨天的大風,北京城的上空是一片湛藍,在這片藍水晶之下,是代表著皇家威嚴的明黃色的琉璃瓦、暗紅色的院牆、鎏金的彩繪,還有秋天特有的漫山遍野的層林盡染。

進入寺院,第一重是大雄寶殿,殿外正中上方掛有乾隆皇帝手書“福海珠輪”。立於殿外,多重的秋色為它的雄偉點染了些許嫵媚。隨著人流往後走,霎時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兩棵千年銀杏樹如身披金甲的將軍迎接五湖四海的遊客。我從未見過如此壯觀的景象,深深淺淺的黃和綠如瀑布如屏障從天而降,淡雅的如日出遮霧,石魚露白,濃重的如黃金鱗片,閃閃爍爍。樹下是一層金黃的地毯,微風吹來,伴著漫天的銀杏雨,讓人恍若置身仙境,那一刻我實在找不出合適的辭彙來描述眼前的壯觀。這兩棵銀杏樹,其中的一棵被譽為“帝王樹”,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旁邊的一棵“陪王樹”也有八百多年的歷史,關於這棵帝王樹還有很多神奇的傳說。兩棵千年銀杏,拒風納氣,見證了潭柘寺的起起伏伏、風風雨雨。佇立樹下,聽禪音裊裊,肅穆而雅靜,一聲鐘鳴,雖居於京西,卻敲開了古老而年輕的北京的晨幕。

如果來生真的能成為一棵樹,也要如銀杏樹,站成一道永恆的風景,見證塵世的喧囂繁華和歷史的興衰更迭。

銀杏樹旁邊,選一張明信片,寫下最樸素的祝福,送去遠方秋日的牽掛。

越過銀杏樹的壯觀,極目四望,處處皆景。你看,飛揚的檐角上方,是火紅的楓葉。紅楓似霞,宛如丹桂塗朱。聽導遊講,這是“潭柘十景”之一的“平原紅葉”。“西山紅葉好,霜重色愈濃”,先前我只知道香山的紅葉美,今天才知曉潭柘寺的紅葉早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名冠京城。

登臨最高點,潭柘寺全貌盡收眼底。三進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築依地勢而巧妙布局,錯落有致。潭柘寺建築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築群。整個建築群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美學原則,以一條中軸線縱貫當中,左右兩側基本對稱,使整個建築群顯得規矩、嚴整、主次分明、層次清晰。殿宇巍峨、庭院清幽,殿、堂、壇、室各具特色,樓、閣、亭、齋景色超凡,古樹名木、鮮花翠竹遍布寺中,假山疊翠、曲水流觴相映成趣,紅牆碧瓦、飛檐翹角掩映在輕鬆翠柏之中,殿堂整齊、莊嚴宏偉。

來潭柘寺有賞秋的,更多的是燒香拜佛的。

“不去拜一拜佛菩薩?”我跟堂弟打趣。

“佛在心中。”堂弟笑言。

佛家講眾生平等,更講因果。眾生乘業而來,過去種的種子不一樣,現在結的果子肯定也不一樣,種善因方能得善果,佛家教人向善,教我們跟觀世音菩薩學習慈悲,跟地藏王菩薩學習孝心,跟彌勒菩薩學習包容,跟文殊菩薩學習智慧,跟普賢菩薩學習實踐,把孝敬、慈悲、包容、智慧落實到生活中去,你就是佛菩薩了。我所認為的禮佛其實就是跟佛菩薩學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唯如此才是真正的“破迷開悟”。

其實,每個人都是漂逐在娑婆世界芸芸苦海里的一葉小舟,事事皆有因果,莫貪求,有因有緣一切皆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