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真誠——美好的人格

讀了蘿拉·里查德的《尋找》一文,我感觸良多。倒車時,不慎撞癟了他人的車子,農夫不是慶幸旁無他人,溜之大吉,而是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願意賠償損失——這種純樸、坦率、真誠,主動承擔責任的人格,是多么感人,多么值得我們學習啊!

然而,在今天某些人的眼裡,農夫的行為是愚蠢之極的。當時的情形,天知地知自己知,自己不認,誰奈我何?認了,就要賠錢,說不定碰上無賴,還會“馬善被有騎,人善被人欺”,何苦呢!所以,我們也就難怪經常可以在報紙、電視上,從廣播裡,獲悉不少無良司機肇事後置受害者的死活而不顧逃之夭夭的新聞;獲悉歹徒行兇好人受罪時,觀者如堵,麻木不仁的訊息;獲悉雷州半島漁民遇風暴沉船而某些父母官見死不救的報導了。這些人的人格,與那個農夫相比,其差距,何其遠矣!

其實,純樸坦誠,熱心助人,勇於承擔責任,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魯迅《一件小事》中車夫之所為,不正是萬千中國百姓純樸善良的人格的體現嗎?

當然,不可否認,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當中有些人喪失了這種美好的人格,見利忘義,逃避現實,不願吃虧,損人利己,成了他們的處世哲學。正因如此,小平同志及時提出了“兩個文明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的號召。近期,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上,黨中央更作出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英明決定。

我們青少年現在正處在長知識,塑人格的時期,塑造怎樣的人格,這將關係到將來能否成為合格的社會棟樑。賤格者絕不可能成為人才,相反還會貽害社會。讓我們都來做一名純樸而坦誠、熱心助人,勇於承擔責任的農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