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說:殘疾人也有夢想

亞運會開幕式至今還念念不忘:芭蕉葉上的小男孩、木棉花揭開亞運面紗、懸空飛人空中伴海鷗飛翔……如果說,亞運會開幕式是“眼睛不夠用”,那亞殘運會就是“感情不夠用”:“珍珍一家人”、 200多殘疾人士參演、盲童參與升旗儀式……

倒計時時,不同的燈光構成的亞殘會會徽;小巨人在空中移動完成倒計時。我感慨:這意味著人們女里奔跑和奮進呀!

整個開幕式,令我最感動的,還是最後一個環節:是神秘的主火炬點燃儀式。首屆亞洲杯輪椅籃球比賽銀牌獲得者陳琦手持“潮流”火炬坐著輪椅進入主會場。亞殘運會火炬在六位殘疾運動名將的傳遞之後,交到了文藝表演的主角珍珍一家人手中。第七棒火炬手是中國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張立新,他與第八棒火炬手殘奧會中國代表團優秀運動員張海原相互攜助,一級一級攀登上主火炬台,將火炬放上吊架,吊架升起,點燃了廣州亞殘運會主火炬。自這一刻起,廣州亞殘運會的聖火將持續7天的華麗燃燒,見證運動健兒們創造佳績。

12月12日,兩個平等的數字;亞殘運會標識中有四個字母:tara,其中意思也有平等的意思。也許,這也是告訴我們:殘疾人與健全人是平等的。

誰說殘疾人不能有夢?誰說殘疾人比健全人差?

他們失去的,也許是光明,也許是聲音,也許是身體的一部分。但是他們卻有著我們正常人沒有的,那種堅強的毅力。

張海迪,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張海迪說:“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給人間。”她懷著這樣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學習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讚歌。

李端,軍人出身的李端,從來不缺傳奇。廣州亞殘運會上,他輕鬆獲得男子f11級跳遠金牌。“戰士可以受傷,但受傷的戰士仍然是戰士;軍人可以倒下,但軍人的意志不能被打垮!”李端在賽場上詮釋著亘古不變的“軍人精神”。

永野美穗(日本)別人用手拉弓,永野美穗卻是用嘴。用嘴巴拉弓,需要牙齒和嘴唇配合併用力,要經過無數次訓練,一枚女子複合弓射箭金牌對於永野美穗來說來自不易。“雖然很辛苦,不過在射箭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我愛這項運動。”

真是些偉大的人們。當你看到,他們比任何一個健全人訓練時間還要長時;看到他們手上被磨起一個又一個血泡時;看到他們胳膊被箭弦打得青一塊、紫一塊時;看到他們那條殘腿在一天天的直立硬挺後更是疼痛難忍,苦不堪言時;看到他們每天幾百次上千次地重複單調的動作時;看到他們幾乎發瘋時,你是否被感動了?不,而是深深被震撼了。

亞殘會,或許就是他們奮鬥了許久後,終於能展示自己的“夢想舞台”。然而,每當我看到殘運會上,那些殘疾人成功的一瞬間,當我為他喝彩時,更想的是安慰那些失敗的人。我想:如果我是亞殘運會主席,我就會給每個殘疾人選手發一個獎牌。

也許,也許,我不能感受到殘疾人的生活;我不能傾聽到殘疾人的心聲。但是我想說的是,看殘疾人運動會,讓自己可以更加反思,感悟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