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的小動物——水螅

經常到生物考古室,看到老師養了一些水螅。從國中的生物課中,我對水螅有一些了解——它是自然界中很低級的生物,體壁只有兩層細胞,在淡水中生活;有六至八隻觸手,屬腔腸動物門。我看眼前這一厘米左右長的水螅,心中不禁升起一個疑團:這個“不動”的小小動物,至今還是繁衍不息,其中的奧妙何在?我懷著極大的興趣和好奇心,向老師要了幾條,帶回家去培養、觀察……

我將水螅放在一個盛有清水的瓶中,小水螅為了尋找新的固著點,它不時地搖擺著自己的圓筒狀的身軀,時而彎曲、時而伸直,有時還拿大頂,真有點像體操運動員進行藝術體操表演呢!

水面平靜時,找到固著點的小水螅,身體和觸手都伸展開,像是一棵小植物,只是缺少綠色素罷了。

水螅捕食也很有趣。我每天餵它們魚蟲(水蚤)時,水螅若是飢餓,觸手就伸得老長,甚至長過它的身體。我用滴管將一個小魚蟲送到水中,正當魚蟲要從水螅旁游過的時候,水螅的觸手立即將其捕住,然後又靈活地將其送入口中,魚蟲進入腔腸,水螅的身體一下子鼓起來。我為了了解水螅觸手的靈敏度,曾用小棍去碰它的觸手,這時你會看到,那些觸手立即縮回,連身體也縮成一個小團,圓溜溜的,活象一個小肉球。反覆實驗,得出的數據是,收縮後的水螅只有三毫米直徑,每收縮一次,大約需要三秒鐘。我想這可能是水螅逃避自然界敵害的一種自衛本能吧!

在複雜紛壇的大自然中,只用逃避的辦法來自衛,從而繁衍興旺,當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小水螅還有什麼本事呢?

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做了以下實驗。

取四條水螅,平放在玻璃片上,讓它們平躺,橫切兩條;刺激另外兩條水螅,等它們縮成一團時,縱切也就很方便了。把切過的水螅放在玻璃瓶中進行觀察。

第二天,縱切水螅,成了四個小個體固著在瓶壁上,其中有三個已經能吃蟲了;還不能吃魚蟲的一個,是因為縱切時切偏了,它只有一個觸手,暫時還不能吃食。橫切的帶有觸手的兩個,下端還未發育好,無法固著,但能用觸手捕食;另外兩個不帶觸手的,正相反,它們能固著,但還不能吃食。

第三天,情況變化不大。

第四天,沒有觸手的水螅,長出了小觸手。

第五天,新生的小觸手變成了五、六隻,能自己捕捉食物了;所有的八隻小水螅,全部能固著在瓶壁了。

通過觀察,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水螅的再生能力非常強。我想,這可能是它家族興旺的重要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