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作文:大海航行靠舵手

國慶放假時,和家人一起去了一趟袁家村。

早就聽說過這個村子了,是禮泉縣的一個民俗文化體驗地,網上也介紹說村裡有油坊、醋坊、織布的、做豆腐的,集中展現了關中生活風情。我們果然在這裡體驗到了濃郁的關中農村風情,油潑辣子香噴噴,小蒜包子味道足,菜籽榨油黃燦燦,大碗油茶嘹的很。村子裡三條街,一條風情小吃街,另兩條街都是農家樂,家家種著葫蘆,這個季節正是葫蘆掛滿枝架的時候,沿街三兩步就有一個吊椅,在葫蘆架下坐著晃一晃,無限愜意。村後有一片茶社,喝茶打牌釣魚,兒子打鞦韆,不由得讓人羨慕村民門真有福氣,能在這樣一個清靜悠閒的環境中生活。

村中設有村史展示館,村史才是讓我真正感慨所在。這個村在70年代時是有名的貧困村,被人稱作“三跑村”,跑土、跑水、跑肥,地不養人,人吃不飽。這個時候一個年僅24歲的村長走馬上任了,他叫郭裕祿,他帶領全村人開始了一條集體致富的艱難道路。耕地少,他和村民一起清石頭、開荒地;地不肥,他帶著全村男女老少一個冬天撿了10多萬斤羊糞,澆水漚肥,不用花錢就讓土地變成了肥土;沒有水就自已帶著幾個青壯年打井,差點因塌方丟了命,最終給村里打了三眼井,讓土地變成了水澆地,71年到79年連續9年糧食棉花產量連上9個台階。改革開放後,他率先興辦集體企業,辦了水泥廠,後來還參與了房地產、影視,用1200萬元改造村莊,把全村打造成了關中民俗體驗地,農家樂成了全村的主打產業,人均年收入達到2萬元。如今袁家村的村長是郭裕祿的兒子郭占武,村民們把當年帶領大家走出飢餓、滿足溫飽、走向小康的郭裕祿和他的村領導班子當做英雄,把他們的名字刻成了英雄譜。

在這裡無意於為某個人歌功頌德,也無意於去考究村史中真實與誇張之間的比例,只是關注了這樣幾點:一是郭裕祿這個名字讓我想起了焦裕祿,我甚至想這個名字是不是受到焦裕祿的影響後改的,因為他們有那么多相似;二是郭裕祿是個共產黨員;三是在亂鬨鬨的70年代連續9年糧食產量節節升高這一事實;四是在禮泉這個遠離西安,原本並無特色的地方硬是打造出了特色;五是在我眼中這袁家村的確比周圍的村莊更突顯了團結致富的特點,家家看起來都富裕祥和,淳樸友善。

時勢造英雄,英雄創時代,民眾的力量是無窮的,但只有少數領頭人才能發揮出廣大民眾的集體力量,集體需要領導來領導,就象航行需要舵手。修行吧,修行,把自已修煉成偉大英明正確的領導,不然就用修行讓自已得到一個偉大英明正確的領導,只有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