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戰觀後感範文

《甲午戰爭》講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師的基地——山東劉公島軍港。下面網要分享給你的是甲午大海戰觀後感,希望你能喜歡。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範文篇1

“每一次大的海戰都將決定著兩個國家的命運。”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座右銘,他從始至終將自己的志向定在為祖國的崛起而奮鬥。

從1840年,中國步入了近代社會,從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戰敗,導致了西方列強的不斷侵入。割地、賠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都深深的打擊著中國的心臟。戰敗後的清政府,開始總結經驗,是什麼原因使清鎮府導致失敗。李鴻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去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器物技術,來挽救清鎮府的危機。

1894年9月,在黃海上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蒸汽機械大戰——中日甲午戰爭。就是這場戰爭,使得多少愛國志士以身殉國。這一仗打的壯烈,這一仗打出了中國人的威嚴和不容外人屈辱的氣概。北洋艦隊的“致遠艦”管帶鄧世昌,一身正氣,與艦同亡。在“致遠艦”中炮傾斜後,彈藥用盡。鄧世昌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撞去,不幸被魚雷擊中沉沒,全艦官兵壯烈殉國。

多少次的炮彈轟擊,多少次的忍痛堅持卻還是失敗了。眼看著那枚炮彈穿擊鐵甲打在了敵人的“心臟”里,如果那枚炮彈一爆炸是否勝敗會再議論一番。但那顆炮彈卻是一顆臭彈,甚至還有些炮彈因做工不細而不能上膛,這些本不應該出現的情況卻出現了。有些人說如果當時清政府出銀子買下那艘新式的英國軍艦,也許勝敗就會另堪別論了。但事實會如此嗎?有些人會拍著胸脯說“會的”。但那中說法是不對的,如果那艘軍艦被買下來只會拖延失敗的時間而已。因為政府的腐敗,你給他在好的軍事裝備就算這一仗打贏了,那下一仗呢?這一仗打贏就代表著沒有人再“欺負”你了嗎?

歸根結底,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這樣一個落敗的腐朽的政府給它在好的軍事裝備也不會有太好的結局。就像將要落山的夕陽,那微弱的光芒和那即將散失的血一樣紅色是無法改變的。官僚的貪污和皇家的奢侈,眼看著海上的戰火炮聲在一個接一個的帶走熱血的戰士時,皇宮裡正在看大戲,這樣的政府怎會勝利。打不過就不打,躲得過就去躲。

我們在新世紀的曙光下,腳下踩著多少革命志士拋灑過熱血的土地。如果不是他們的犧牲,怎會換來一個嶄新的另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國。我很自豪的說:“我是中國人”。中國發展靠我們,而我們心中的熱血奔騰,胸懷大志。革命的精神傳承給了我們,我們必須接手並發揚光大,去完成歷史的使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不忘國恥。對,不忘國恥背負著歷史的使命。心中的戰火再也難以平息,讓我們:

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範文篇2

隨著鏡頭帶著我們到一處一處充滿歷史記憶的地方,看著一座座腐銹的炮台、古老的遺蹟,螢幕前的我們體會了屬於民族的恥辱,屬於兩岸的哀傷。

電視機里一個一個學者教授都在述說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們難過、憤恨,但是我們手中卻拿著印有”MADE IN JAPEN”字樣的0.38記下我們的感想。經過了一世紀這么漫長的歲月,現在的我們能說傷痛嗎?或許在那40分鐘,我們是吧。

軍國主義像是一頭瘋狂的野獸咬噬著中國的人民,但是我們祖先流的淚流的血,終將被時間沖淡。我們可以傷痛,但那不是重點。「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惡,但在動-亂的時代理,落後者若不能記取教訓、迎頭追趕而只是裹足不前,總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結局。看完這卷影片,我認為歷史教訓提醒我們的不是短暫的驚心動魄,自立自強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殘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戰爭》這個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

《甲午戰爭》講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師的基地——山東劉公島軍港。丟了魂似的李鴻章命令:“海軍艦隊不要遠出,靠山巡走,略張聲勢……”

清晨, 日本“吉野”號軍艦要攻占小島,北洋水師前去迎戰,可是鄧世昌他們船好、裝備差、彈藥少,抵不過日本的軍艦。他們不放棄,炸船的要害,炮彈百炸不穿……有的船還升起了白旗,雙手抱頭,還有的跳水逃跑。看到這裡,我非常生氣,中華名族幾千年來的歷史,全部都給侮辱了。鄧世昌沒有退縮,對水手們說:“我們一定要打掉倭寇。”這時船開的越來越快趕上“吉野”,突然一聲巨響,兩艘軍艦撞在一起,鄧世昌和水手們都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軟弱,不要落後,落後必將挨打,要讓國家強大起來,不受欺凌……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範文篇3

坐在電腦前看《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時,我是懷著十分忐忑的心情的,因為已經預知那段清王朝末期屈辱的歷史,知道每一個人的前途和命運,知道他們或生或死,或壯烈,或悲涼,或無奈。畢竟,那不是光明的結局和美好的命運,令人心有不甘又於心不忍。

這是一段眾所周知的歷史。日本為了擴大自己的領土,從島國跳上陸地,將目光投向了東亞,首當其衝的是朝鮮半島,而當時朝鮮半島是在清王朝的庇佑之下的,所以當日本進攻時清王朝必然會參加戰爭。可是,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1894,中國農曆甲午年,海上,威海劉公島,北洋水師,日本聯合艦隊,丁汝昌,鄧世昌,伊東祐亨,明治天皇,慈禧太后,李鴻章,全軍覆沒,《馬關條約》,賠款兩億兩白銀,割讓寶島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我們在中學時代便默記數次,爛熟於心,以至於現在這些短語、數字和黑白照片還在記憶最深處的某個角落渾渾噩噩地或沉或浮,稍作提醒,便能條件反射般地背誦出來,在想到後來的抗日戰爭,我們就更加知道日本的無恥了。然而,這些不是立體的。對於我們這些一百多年後的普通人來說,它們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短語、數字、黑白照片。沒有感同身受過,我們永遠不能體會那段早已作古的甲午風雲是多么蒼涼,多么壯烈,多么無可奈何!只剩下一聲長嘆。

經過這場戰爭,兩個國家的命運從此改變,日本徵服了它曾經引以為傲的老師,野心勃勃的登上了亞洲第一的寶座,而清王朝卻更加一蹶不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印跡更深,國家屈辱,人民更苦。

電影的好處就是能使我們以影像的方式來重溫那段不能被忘卻的歷史,特效至少能讓我們觸摸到當年那場震驚世界的大海戰的輪廓,原來,戰爭是如此血腥,如此殘酷,又如此荒謬,這就是真實的歷史。曾經的同學現在兵戎相見,戰爭中就是如此。

電影中最讓我震驚的是清王朝腐敗的程度。其實清王朝在一開始是支持海軍建設的,這畢竟有助於國家的強大,但是到了後期我們可以看到中日兩國在國家層面的差距,北洋水師七年未添一彈,用於海軍建設的軍費被慈禧太后拿來用作壽辰經費,這邊將士十分著急,那邊慈禧十分悠然自得,這是多么鮮明的反差呀!反觀日本,在明治天皇的以身作作則,天皇甚至為了籌集軍費每天只吃一頓飯,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毅然捐給國家,日本的海軍力量迅速增強。也許在這就注定了那場戰爭的成敗。任憑海軍將領如何優秀,都無法拯救這個墮落的王朝。

看著電影一開始時福州船政學堂那群給予了中國希望的海軍學子,看著少年鄧世昌那意氣風華的面貌,我感到了陣陣溫暖,要是大清朝有更多有志氣有朝氣有骨氣的愛國青年,那就不會出現後來魯迅筆下那么多渾渾噩噩的人,這個國家便有了希望,但看到這裡我就想到了他們必然也是注定的命運,在這個封建的王朝中個人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即使有心但也無力,怎么能拯救從制度上已經腐敗的王朝了。當電影結束,那背景音樂慢慢響起時我真的不知道該做什麼了,該反思,該疼惜,還是該怎么。

歷史不能被忘記,一個忘記了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忘記了自己屈辱歷史的民族更是無法崛起,那屈辱的歷史我們記著,這是我們崛起的偉大動力。那段已經逝去的舊時光,曾經壯烈,曾經悲涼,曾經屈辱,曾經慘痛,曾經驚天動地,曾經無可奈何,儘管已化作煙雲,卻尤未消散。雖然那片海現在十分的平靜。我們需要以史為鑑,也許那段看似荒唐的歷史就在下一個十字路口等著我們,經歷一世又一世的輪迴,在驚人的相似中製造再一次的荒唐、執迷、無可奈何,只有時常重溫過去,晨昏定省,方能讓過去永遠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