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的經典故事10則

1.第一百隻羊

“羊”在古人心目中,是一種善良有義的動物,所以“善”、“義”才會都從“羊”字。戰國時代,有一個名叫宋陵子的人,他雖然貧窮,但是卻知足常樂。可是有一國財富的魏文侯卻常常譏笑他,而且還鄙視地說:“你一直都很窮,難道要窮一輩子嗎?”宋陵子不理會他挑剔的語氣,看了看魏文侯然後平靜的說:“請你不要擔心,慢慢聽我說。前幾天,我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夢見一個養有九十九隻羊的富翁,他一天到晚就希望能再得到一隻羊,好讓自己的羊只數目變成一百!想來想去,他就想到隔壁那個貧窮的老人不是有一隻羊嗎?就興沖沖地跑去找那窮人幫忙,請求老人割讓那隻羊。”宋陵子說完上面這段寓言式的前言後,又接著說:“如果富翁還須求助於人的話,就很難說到底誰富誰貧了!”  最後宋陵子語重心長地結論:“富有的人並非真正的富有,貧窮的人也並非真正的貧窮。”

魏文侯聽了此故事後,啞口無言。

2.歧路亡羊

這個成語出自《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指的是學習的人因為學說太多而無所適從,就難以所獲。  楊子(即楊朱)是戰國時一位學者。有一天楊子的鄰居家丟失了一隻羊。這位鄰居已經帶領了他的家屬親友等人去追尋,又來請求楊子的童僕幫忙去追尋。楊子問道:“嘻,丟了一隻羊。為什麼要這么多人去追呢?”鄰居回答說:“岔路太多了。”追羊的人回來後,楊子問鄰居:“找到羊了嗎?”鄰居回答說:“沒有追到,還是讓它跑掉了。”楊子問:“為什麼會讓它跑掉呢?”鄰居回答說:“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它到底從哪條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來了。”楊子聽了,心裡難過,改變了臉色,很長時間不說話,整天沒有笑容。他的學生覺得奇怪,問他說:“羊是不值錢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卻不說不笑,為什麼呢?”楊子不回答,學生不知道楊子到底是什麼意思。  楊子的學生孟孫陽從楊子那裡出來,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孫陽一同去謁見楊子,心都子問楊子說:“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和魯國一帶求學,向同一位老師學習,把關於仁義的道理都學通了才回家。他們的父親問他們說:‘仁義的道理是怎樣的呢?’老大說:‘仁義使我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聲放在生命之後’。老二說:‘仁義使我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說:‘仁義使我的生命和名聲都能夠保全。’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認為他們三兄弟到底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楊子回答說:“有一個人住在河邊上,他熟知水性,敢於泅渡,以划船擺渡為生,擺渡的贏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帶糧食向他學泅渡的人成群結隊,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幾乎達到半數,他們本來是學泅水的,而不是來學溺死的,而獲利與受害這樣截然相反,你認為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  心都子聽了楊子的話,默默地同孟孫陽一起走了出來。出來後,孟孫陽責備心都子說:“為什麼你向老師提問這樣迂迴,老師又回答得這樣怪僻呢,我越聽越糊了。”心都子說:“大道因為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學的東西不是從根本上不相同,從根本上不一致,但結果卻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歸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質上,才會沒有得失的感覺,而不迷失方向。你長期在老師的門下,是老師的大弟子,學習老師的學說,卻不懂得老師說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人們在生活中,不是也會遇到面臨岔路無從選擇的情形嗎?用以比喻事物複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3.五羖大夫  百里奚是春秋時期虞國人(山西平陸),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一直很不得志。30歲時,想出去闖一下,又捨不得妻和子,又蹉跎了一陣,妻子杜氏說:男子志在四方,你年已及壯,不圖立身揚名,守著妻子,坐困愁城,如何是了?於是他發奮圖志,離家到齊國去求職。由於無人引薦,窮困潦倒,淪為乞丐。

有一個叫蹇叔的人,看到他的相貌非凡,就請他吃飯,談吐之間,發覺他應對如流,指畫井然,嘆說:“以子之才,而窮困至此,豈非命乎?”就款留他在家,結為兄弟。

其時,齊國的公子無知,弒了襄公,自立為侯,出榜招賢。百里奚要去應召。蹇叔說:不行,無知這個淺短險薄的人,是不能成事的,不久必敗。百里奚聽他的話,就不去應召。後來無知身死無成,應了蹇叔的話。他聽說周王子頹好養牛,出重資招會養牛的人。百里奚養過牛,就去應召。周王一見大喜,立即用為家臣。

蹇叔到周來看望百里奚。百里奚引薦他見天子。蹇叔見過回來說:子頹這個人,志大才疏,所相與的左右都是險佞之人,他自己天子的事不做而去養牛,養牛也不是為生產,而是為喜好玩耍。養牛的人受大夫的俸祿,牛身上穿著錦繡文采,這樣的荒唐耗費,我看他馬上要出禍事,你還是早點走掉的好。百里奚想起好久不知家中的事,正好乘機回家看望妻子,就同蹇叔離周回虞。   到家一看,妻子早不在了。聽人說因貧窮,不能自給,流浪外鄉,從此渺無音信。百里奚傷心之極。虞侯聽說百里奚是周天子的臣子,迴轉故鄉,立刻就封他為大夫。這並不是看重他的賢才,而是起鬨湊熱鬧,買名聲,做廣告,要搞名人效應。蹇叔說:不行,我看虞侯這個人太貪,而且太愚,沒有好結果。大丈夫不可輕於去就,而委身於人。受了人家的俸祿,仕而棄之,則不忠。與同患難,則不智。慎之啊慎之!百里奚說:老兄有所不知,我窮困潦倒,一事無成,現在連妻子都失去了。好比一條魚,久困在陸地上,只要得到一勺水,就覺得滋潤得很。我實在再也等不起了,雖然明知虞侯的為人,就跟他混著吧。

蹇叔說:老弟既然說到這個地步,我也不敢太攔著。我決定到宋國的鹿鳴村居住,將來有機會請來相會,就此別過。這時京城大亂,子頹被弒,牛和養牛的都被殺死。百里奚就在虞國安身。   不久,晉國假道滅虢,晉獻公把國中第一寶物,一塊寶璧,一匹寶馬,送給虞侯。虞侯手撫璧,而目視馬(歷史這樣描述,可以看出他那貪愚之相。可謂:利令智昏。貪的人必定愚)。賢臣宮之奇進諫,說了一套唇亡齒寒的大道理,虞侯一個字也沒有聽進去。宮之奇對站在旁邊的百里奚抱怨:我說話的時候,你在旁邊為什麼也不幫襯幾句?百里奚說:和愚人說話,就像把珠玉丟在大路上。你難道不知道,桀殺關龍逄,紂殺比干的故事嗎?就是因為他們強行諫阻啊!你如果再多說,你的生命也要賠上去了。宮之奇說:如此說來,虞國必亡,不如我們走吧!百里奚說:你走,還拖走一個,你的罪可大了,不如我慢一步吧。於是宮之奇帶著全族,走得無影無蹤。

虞侯答應晉國假道,晉國滅了虢國之後,回兵滅了虞國。寶璧、寶馬歸還晉獻公。有人勸百里奚快走,百里奚說:我仕於愚人,已經不智了;怎能還不忠呢?在眾臣都逃避時,就始終陪伴著虞侯。虞侯失國,在晉被封為寓公,鬱郁而死。

晉國知道百里奚是賢人,要任用他。他說:君子不適仇國,況仕乎?即使我要仕,也決不仕於晉國。虞國臣下分別被晉國整編充做奴隸,分送各國做戰勝的禮物。百里奚被編入送往秦國的名冊中。路過楚國,百里奚逃亡了。在當地為鄉民餵牛,牛養得肥壯無比。有人稟報楚王,楚王召見百里奚,問他是用什麼辦法把牛餵得這樣肥壯?他回道:“時其時,恤其力,心與牛合一。”楚王說:“哈,這個道理可通於馬。”就命他為圉人,替他養馬。   秦穆公看到晉國送來的名冊,有百里奚的名字,卻不曾收到其人。秦穆公問公孫枝,百里奚是個什麼人?公孫枝把百里奚的來歷報告一番,說他是個大賢才:知虞侯不可諫而不諫,是其智。可走而不走,是其忠。飼牛則牛肥,圉馬則馬壯,是其能。秦穆公說,那我們趕快到楚國用重金去聘請。公孫枝說:這樣他就到不了秦國了。因為楚王不知道他是大賢才,才只讓他養馬,如果我們大張旗鼓去聘人,豈不就是告訴楚王他是大賢才嗎?楚王就不肯放人了。必須如此這般才行。

於是秦穆公派公孫枝帶了五張羊皮,到楚國,說:晉國送的奴隸,跑了一名,根據秦國的法律,現在用五張羊皮,略表心意,請上國發還奴隸,逮回治罪。楚王答應。認得百里奚的人都哭,可惜一個好人要死了。百里奚說:諸位父老不必哭,我不會死的,就要富貴了啊!大家都不信。

出了楚境,公孫枝馬上與他換衣服,換車子,直馳秦都。這時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秦穆公接見他時說:“唉!可惜老了啊!”百里奚說:“您要是叫我替您抓老鷹捉兔子,我是老了些。如果叫我替您坐而謀國,我還太年少了。至少比姜太公見周文王還早了十年!”他和秦穆公談天下大事,頭頭是道,秦穆公佩服之極。也要學文王拜他為尚父,籌謀怎樣振興國家。

百里奚說:且慢,臣才不如臣兄蹇叔十分之一,臣薦蹇叔,臣願為副,共為國家效力。秦穆公以高車駟馬,往宋國鹿鳴村接來蹇叔,兩個老頭子為秦國策劃,舉國一新,從此在諸侯中稱為首強。秦穆公感嘆說:“寡人之有井伯(百里奚),猶齊(桓公)之有仲父(管仲)也!”遂爵以上卿,任以國政,做了宰相。人稱:“五羖大夫。”   百里奚貴盛無比,他的妻子也輾轉來到秦國,在相府中幫傭。有一天在廊下唱歌,歌曰:“……百里奚,五羊皮,昔日裡,君行而我啼;今之日,君坐而我立。嗟乎!奈何富貴忘我為?百里奚聽到歌聲,召她前來一問,才知妻子還在,二人抱頭痛哭。是日夫妻、父子大團圓。秦穆公賜粟千種、金帛一車。以為慶賀。

在“五羖大夫”百里奚的輔佐下,秦國開地千里,稱霸西戎。他去世時,秦國男女悲傷流涕,孩子們不唱歌,幹活的人不出聲。

百里奚的故事曲折而富有傳奇色彩,這個故事的戲劇作品在中國文化史上長盛不衰,具有深刻影響。直到當代,我國南方的台灣,廣東、福建等地的漢劇、閩劇、潮州劇和粵劇等劇種仍在演出有關百里奚的戲劇。如廣東漢劇團(院)把《百里奚認妻》作為該團的保留劇種,演唱至今。

唐朝大詩人李白敬仰百里奚,感於百里奚偉業,熱血沸騰,慨然留下了“秦穆五羊皮,買死百里奚”和“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的佳句。宋代學者黃庭堅路過百里奚冢,看到的是斷垣和殘碑,感慨系之,寫下了《過百里奚大夫冢》,詩中寫道:“客行感時節,況復思古人。何年一丘土,不見石麒麟。斷碑略可讀,大夫身霸秦。虞侯納垂棘,將軍西問津。安知五羊皮,自鬻千金身。末世工媒孽,浮言垢道真。幸逢孟軻賞,不愧微子魂。”

4.蘇武牧羊

漢朝建立以後,就不斷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脅。匈奴的侵擾惹惱了漢武帝。他曾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出兵討伐匈奴。匈奴每次戰敗,就派使者求和。為了雙方的友好,漢朝天子經常派使者。但匈奴常常藉故扣留漢使。  蘇武被漢武帝作為使者派往匈奴。在草原上,匈奴單于宴請了漢朝使節。但因變故,蘇武卻被當成犯人審問。蘇武為了維護尊嚴,拔出佩劍往脖子上抹去。  蘇武的劍傷痊癒後,匈奴單于千方百計勸其投降。蘇武寧死不從。被關進地窖中的他沒吃、沒喝,寒冬臘月,他以雪解渴,撕下棉襖中的皮毛充飢。單于發令把他流放到北海放羊。從此,他與羊為伴,與羊對話;與寒冷為伴,與草原對話。  這牧羊的生活持續了19年。蘇武以頑強的毅力與命運抗爭。公元85年,匈奴單于去世發生內亂,新單于派使者到漢朝求和。而漢武帝也已去世,漢昭帝派使者把蘇武接回。  蘇武牧羊的故事,就像那首名曲一樣,嗚咽著悲涼的美麗。

5.亡羊補牢

從前有一個孩童,名叫張三,他家裡養了許多羊,但他做事馬馬虎虎的。  一天,羊圈上的欄桿上塌了一個洞,張三的鄰居看見了,就提醒他趕快修羊圈,他呢,搖搖頭說:“只有一個小小的洞,沒關係的,過幾天再修吧。”鄰居沒辦法,只好走開了。  當張三準備修補羊圈的欄桿,順便看看小寶貝羊羔長的怎么樣時,發現羊跑掉了不少,沒剩幾隻了,他看到這番景象,不禁傷心地大哭起來:“我的羊兒呢?哇……哇……”  有一位老人家聽到了張三的哭聲,就走了過來,關心地問他: “你怎么啦?哭得這么傷心?吵得我沒法睡覺了。”張三掛著眼淚珠子把事情的經過說給了那位老人家聽,老人家聽了,笑著對張三說:“你的羊兒不見了,是因為羊圈上欄桿的洞修得太遲了。你一旦發現,就要及時修補,否則羊就一隻一隻地跑走了,你現在修補還不算晚,還能挽救剩下的羊只。”張三頓時醒悟過來,謝過老人家,拿起錘子,把羊圈上的欄桿修得牢牢的。  從此以後,張三家的羊再也不少了,他也徹底改掉了這個拖拉的壞毛病。雖然張三丟了不少羊,但他從這件事情汲取了很大的教訓,從此養成了有錯即改的好習慣。

6.掛羊頭賣狗肉

“掛羊頭賣狗肉——里外不一”用來比喻以好的名義做招牌,實際上兜售低劣的貨色。“掛羊頭賣狗肉”其根本的內涵就是:表里不一,狡詐欺騙。  春秋有一段時期,齊國女人流行著男裝,給國家的運作帶來了許多麻煩。於是齊靈公下了一道聖旨:凡是被發現穿男裝的女人,一律剝光衣服示眾,還要懲罰她家裡的男人。夠嚴重的處罰吧,可是每當官兵上街巡邏,那些女人頂多是驚叫著跑開,女人穿男裝的現象絲毫沒有得到改變。為此齊靈公很是煩惱。最後,晏嬰給他講了掛羊頭賣狗肉的故事,齊靈公恍然大悟,最後齊國終於不再有女人穿著男裝到處亂晃。原來這種流行的源頭在於齊國的後宮。上至皇后、齊靈公的寵妃,下至嬤嬤宮女,無不如此。怪不得平民要效仿,並對齊靈公的聖旨有恃無恐——你自己帶的頭,有資格反對么?

7.十羊九牧

故事源自唐·魏徵等《隋書·楊尚希傳》,說九個人牧十隻羊,浪費人力。原比喻官多民少,後用於比喻使令不一,無所適從。南北朝時北周的楊尚希,在歷明帝、武帝、宣帝三朝為官,長期擔任要職。隋文帝滅掉北周取代政權後,楊尚希對隋文帝也是忠心耿耿、殫精竭慮。隋文帝將一切恢復漢制,完全改變北周鮮卑族政權的統治辦法,以適應廣大漢人的願望。其中有一項是重新劃分行政區域,設立州郡。但是,隋朝設立的州郡數目比秦漢時期多了一倍,有些地方甚至方圓還不到100里,就設幾個縣,不滿1000戶人家的一塊小地方,卻要分屬兩個郡來管轄。這樣,官府機構當然也相應增多,官員和吏卒也成倍增加,各種州郡制度也名目繁多,這簡直使國家不勝負擔。楊尚希對這種情況深為憂慮,向隋文帝報告了自己的意見:“這種州郡過多的情況好比十羊九牧,完全沒有必要。當務之急是把重要的州郡保留下來,閒置的州郡撤併掉。這樣對國家來說,地域、人口還是這么多,每年的租調、糧食、布匹等項收入,不會減少,而開支卻可以大大節省。並且還可以把能派上用場的賢才能人,安排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辦事效率也會明顯提高。”隋文帝於是按照楊尚希的建議,撤銷、歸併了許多州郡,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8.五仙賜谷

在廣州城的越秀山有一尊五羊雕像,似乎在告知人們“羊城”的來歷。正中的公羊口銜谷穗,表示廣州簡稱“穗”。這五隻羊昂首南方,仿佛向遊人講述一段美麗的故事。  這個故事叫《五仙賜谷》。在周朝末期,廣州赤地千里,顆粒不收。官府如狼似虎,催逼租稅。一少年的父親被抓進牢獄,三天后交不上租稅,就要被餵鯊魚。走投無路的少年哭聲如古猿夜涕,哀鴻泣天。他的哭聲驚動了五方五老帝君。他派五方使者各乘神羊下凡救人。東方使者穿青色衣裙,乘青羊;北方使者穿黑色衣裙,乘黑羊;南方使者穿紅色衣裙,乘紅羊;西方使者穿白色衣裙,乘牡羊;中央使者穿黃色衣裙,乘黃羊。他們手中各持五色谷穗,來到人間。  五方使者對哭泣的少年說:你為父而悲,為民而哭,孝親愛人,憂國憂民,情感動天。”說完,就把手中的谷穗贈給了少年;並囑咐他,今天夜裡就把谷種下地,澆水施肥,天一亮就能收穫糧食了。  各位神仙合掌而祝:“東南西北中,五湖四海同;今灑千粒子,願活十方人!”祝畢,隨一縷白煙不見了。  少年按照五仙說的那樣,連夜種下穀子,果然到第二天天亮就收穫了金燦燦的莊稼。  有糧就救了父親。五仙再次來到人間教他父子春種秋收。官差聽說,如狼似虎地趕來。五方神騰空而起,因走得急,把五方神羊留在了地面。官差去抓羊,五方神羊變成了五隻石羊。

9.狼和小羊

很多孩子都是聽著《狼和小羊》的童話長大的。這是《伊索寓言》中原汁原味的《狼和小羊》。

一隻小羊在河邊喝水,狼看見以後,就想:怎樣我才能名正言順地吃掉這隻小羊呢?

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就跑到上游,惡狠狠埋怨小羊把河水攪渾濁了,使他無法喝到清水。小羊回答說:“我只站在河邊喝水,況且又是在下游,肯定不會把上游的水攪渾。”狼見此計不成,又說道:“我父親去年被你罵。”小羊說,那時我還沒出生呢。狼對小羊說:“不管你怎樣辯解,反正我不會放過你。”

這說明,任何正當的辯解對惡人來說都是無效的。

10.狼來了

《伊索寓言》相傳是公元前6世紀一個被釋放了的、後來又被摔死的奴隸所作。書里有關羊的故事數也數不清。像《落入井裡的狐狸和公山羊》、《小山羊與吹簫的狼》、《吃飽了的狼和羊》、《牧羊人和羊》、《公牛與野山羊》、《狼、羊群和公羊》、《牧羊人與狗》、《山羊與牧羊人》、《站在屋頂的小山羊與狼》、《母山羊與葡萄樹》、《烏鴉與羊》等等。看來,羊在寓言中演了主角。

下面就是經典得讓人一輩子都忘不了得《狼來了》的故事。  從前,有個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覺得十分無聊,就想了個捉弄大家尋開心的主意。他向著山下正在種田的農夫們大聲喊:“狼來了!狼來了!救命啊!”農夫們聽到喊聲急忙拿著鋤頭和鐮刀往山上跑,他們邊跑邊喊:“不要怕,孩子,我們來幫你打惡狼!”  農夫們氣喘吁吁地趕到山上一看,連狼的影子也沒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們上當了!”農夫們生氣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農夫們又衝上來幫他打狼,可還是沒有見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們又上當了!哈哈!”  大伙兒對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謊十分生氣,從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話了。  過了幾天,狼真的來了,一下子闖進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極了,拚命地向農夫們喊:“狼來了!狼來了!快救命呀!狼真的來了!”  農夫們聽到他的喊聲,以為他又在說謊,大家都不理睬他,沒有人去幫他,結果放羊娃的許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這故事說明,那些常常說謊話的人,即使有一天說實話也無人相信;說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它既不尊重別人,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做人應誠實,不可以通過說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更不能以說謊去愚弄他人;說謊只會對自己沒有好處,不會對別人有任何一點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