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副校長薛其坤的故事

清華副校長薛其坤獲百萬大獎 要給學生“改善生活”

5月6日晚,離“諾獎”最近的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登上央視《開講啦》的舞台,為廣大青年上了一堂幽默生動的電視公開課,他說,追求極致,讓自己更快樂,讓國家更強大!

“如果每個人都追求極致,我們的國家會更強大”。

鏡頭前,這位“高情商”的科學家,清華學子眼中的“大先生”,西裝革履,幽默風趣,用帶有山東口音的國語和年輕人一起暢談青春和夢想,談談如何做一個快樂的、有責任的追夢者。

薛其坤在「開講啦」的演講

百萬美元獎金怎么用?給學生改善生活!

薛其坤出場沒多久,主持人撒貝寧 (微博)就向他拋出了一個問題:如何使用“未來科學大獎”的一百萬美元獎金?

“改善生活”。薛其坤毫無遲疑的直率回答,瞬間逗笑了全場觀眾。

事實上,薛其坤打算把這筆獎勵金的一部分用在學生、合作夥伴身上,給他們“改善生活”。

在他看來,取得科學成果帶給自己幸福與尊嚴感,但更讓他快樂的是培養眾多優秀的學生。

除了量子物理科學研究者的身份之外,薛其坤更是一名教師。自1999年回國至今,他已經培養出了17位博士後、72位博士和3位碩士。作為良師益友,他引領學生在人生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

薛其坤獲得「未來科學大獎」

20xx年,薛其坤和他的團隊通過實驗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項科研成果被楊振寧稱為“諾貝爾獎級的科學發現”,這個物理效應可以解決電子產品發熱、耗電快等問題。正常情況下,電子在器件中的運動是雜亂無章的,電子之間會發生很多碰撞,而造成電子走彎路,從而使電子產品產生更多的能耗,而發熱。薛其坤用比喻通俗地解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套用,可以改變電子的運動軌跡,使其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減少了中間阻礙,降低了熱量消耗率,加快了運行速度。

追求極致:讓自己更快樂 讓國家更強大!

人生並非一帆風順,在精彩之前,薛其坤也遭遇過挫折。他出生於山東沂蒙山區,考研考了三次,讀博士花了七年。

在國外留學期間,他獲得在國際會議中作學術報告的機會,但是糟糕的英語口語讓他面臨挑戰而不知所措。

為了保證萬無一失,他把要講的每個單詞、每句話寫下來,模擬練習了80多遍,在練習中意識到發音上的錯誤,把控報告時間的能力也達到不可思議的狀態。

正是因為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他的演講最終征服了在場的國外知名教授們,當時聽著讚揚與祝賀,薛其坤覺得“像夏天很渴時喝了冰水一樣,很舒服”。

追求極致,讓自己真正的快樂。對於學生,薛其坤老師同樣把他們培養成追求極致的人。

薛其坤講到,之前他讓一個英語技能差的學生修改報告,並要求把修改的10版都發郵件給他看,然而學生修改的版本之間的存檔間隔不到一分鐘,這種敷衍了事的態度讓薛其坤很生氣。

於是他和學生面談,一個字一個字地改語法、段落,教給學生用心對待,每個版本都要有修改方向。如今,這位學生已成為國內頂尖大學的老師。看到極致帶來的“快樂”傳遞下去,薛其坤感到很幸福。

追求極致才能取得成功,也讓這位執著的追夢人在他50歲時,帶領自己的團隊繼續攀登科學的高峰。薛其坤說自己現在五十多歲了,用一個物理概念“慣性”來比喻的話,儘管身體的慣性不是很大,但是內心、精神上的慣性很大。他停不下來,他想用這種追求極致的態度和精神去克服新的世界難題。

薛其坤說

“每個人在成長路上的探索過程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我用了3次機會考上研究生,花了7年時間讀博。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追求極致、達到快樂的一種方式。”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追求極致的過程中享受到幸福,每個人都能用追求極致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工作,我們的國家一定會變得更加強大。”

“科學幾乎是人類在奮鬥中競爭最激烈、最難的領域,需要投入最優秀的人在裡面。”

如果每個人都追求極致,我們的國家會更強大。薛其坤在現場展示了一張20xx年葉門撤僑的照片。

畫面上一位撤離的中國小朋友高興地拉著中國軍人的手,薛其坤說,這個事件體現了國家強大的重要性,他希望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以實現中國夢。

清華距離世界一流大學的距離?長處推進 短板補上

觀眾提問環節,現場一位來自北京大學的青年代表問“清華和北大培養的學生有何相同、不同?”薛教授說,兩個學校都是想用最好的師資最好的條件,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可能在管理上,北大會相對更加自由一些,而清華對學生的引導會更多些,兩個方面哪個過了都不好。當然了,最直接的不同是,北大的女生要比清華多一些,大家都看得出來。這樣既誠懇又幽默的回答,引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20xx年度QS世界大學的排名中,清華第24名,北大第39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世界大學排名,清華是57名,北大是53名。對此,薛教授認為,這些排名有一定的可信度,也有其局限性,因為它有一個歷史的過程,我們應理性看待。比如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有的大學有上百人,而其學校歷史就有四五百年。

薛其坤在發表演講

至於清華和北大距離世界一流大學究竟有多遠,這位青年代表引用了兩校廣為流傳的段子,薛教授也十分自然地接道,“隔一條街嘛”。而對於兩校“相愛相殺”之說,薛教授十分可愛地說道,“我們沒有相殺,我們全都是愛”,惹得大家歡笑一片。

回到嚴肅的問題,薛教授認為,目前中國的大學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一些具體項目更是位居世界前列,成果喜人。

而且,除了科研,大學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要盡一切可能,培養對社會有用的、正能量的人才。“我們有很多長處,也有短板”,狀態是樂觀的,道路也是漫長的,“應該靜下心來,用積極的態度去看待排名,好的繼續推進,弱的趕緊補上。”正如現場提問嘉賓總結的,“別管排名有沒有,昂首闊步往前走”。

提問環節,有觀眾說,讀薛教授的研究生,研一隻能掃地,研二就可以擦桌子了。

薛其坤解釋道,物理實驗的成功離不開紮實的基本功,研究生一年級,學生都要認真學習理論基礎,到了研二以後,就可以進實驗室跟著高年級同學學習技術,但仍不能馬上操作儀器,這時難免會有學長學姐請你幫忙擦地,算是小插曲。

主持人打趣道“看來研一也還不能掃地,得等研二呢。”觀眾席一片笑聲,在這歡笑中我們也懂得了薛教授對基本功的重視。

薛其坤

互動環節,薛其坤的學生白雲鶴講述老師對自己的要求,前兩條是對科研有興趣、能與人和諧相處,之後主持人請薛其坤講後兩條,他誠實地說:“忘了,怎么有四條呢?我記得也只有三條。”大家疑惑之時,白雲鶴解釋道,之後兩條都是具體的學術要求,是因人而異的,薛教授對做人看得更重要,這些要求是針對每個人的,所以也就記得更清楚吧。薛其坤說,自己尤其強調與人相處這一點,他認為唯有學會與別人合作、具備團隊精神,才能在科研團隊中有所成就,因為說到底,每一個科研項目都是整個團隊整體協作的成果。

另一個提問來自在湖南農村創業的名校畢業生,他請薛其坤談談對學生轉行的看法。

薛其坤說,人生道路的選擇沒有高低、大小、貴賤之分,有些同學讀完了研究生仍然選擇放棄科研,也許是發現自己真的不適合這項工作,雖然也有些可惜,但轉行的決定也依然是正確的。並且,在這個團隊中,除了科研知識,所學到的團隊合作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態度,不管在什麼行業都能讓你受益,不能把它們丟掉。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讓學生享受知識,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這是科學家角色之外,薛其坤作為“師者”的幸福所在。

師之大也,達者為先。他們是文明進步的領跑者,是開拓創新的實踐者;他們以知識的力量承載著國家前行的希望,他們是真正的“大先生”。

“應該用一切方法鼓勵一些優秀年輕人戰鬥在科學的第一線,做出原創性的成果,為未來技術的變革、為未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進步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