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種自己的土地命題作文

每人都有一塊必得由他自己來耕種的土地,貧瘠、肥沃或許無法選擇,但荒蕪、繁茂將由自己來決定。

請以“耕種自己的土地”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詩歌除外)。

“耕種自己的土地”,採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手法,所以,首先要明確“土地”的含義。從大的方面來看, “土地”可以指人生,指每個人作為人類傳承的鏈條上一個重要環節所要擔負的責任;從小的方面看, “土地”可以指我們所選擇的事業、所從事的職業。而“耕種”,則是我們對自己的“土地”所持的態度和付出的行動。 “耕種”,意味著一個人不僅要有腳踏實地的態度,要有勇於負責的精神,更要為創造美好人生付出努力,還要敢於直面人生旅途中各種意想不到的坎坷和挫折。 “自己的”則強調了個體與個性——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職責,他人無法替代;每個人又都區別於他人,如何耕種自己的土地一定精彩紛呈各具個性,不能沿襲別人,也不必刻意求新。每個人都耕種好自己的土地,世界才會和諧、美好,每個人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擁有美好的人生。

如果寫記敘文或散文,應重在敘寫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經歷與感悟。比如對人生的理解、對事業的選擇、對理想與現實矛盾的處理、對“耕種”過程中“投入”與“產出”比的思索、對“耕種”過程中挫折與收穫的應對和感悟,等等,都是作文的絕好素材。如果寫議論文,應從自己這片“土地”的特性、 “耕種”的必要性、如何去“耕種”以及“耕種”的意義等方面展開論述。首先,必須明了你擁有一片什麼樣的“土地”,這片“土地”適宜生長什麼,從而確定選擇方向;(作文大全 )然後是如何去“耕種”:精工細作還是粗放式管理,中途遇到挫折如何處理,是繼續堅持還是改弦更張;最後闡發“耕種”的意義:帶給我們豐盈的人生。也許最終一無所獲,但至少努力過,或者給後人留下了此路不通的教訓。古今中外有許多走錯了人生道路的人,如李煜、趙佶,他們是天才的藝術家,卻是最蹩腳的國君。是他們選錯了土地還是種錯了種子?至於齊白石花甲之年學畫,終成一代宗師,則說明:走錯了人生道路如果中途易轍,即便東隅已逝,桑榆依然未晚!當然令人羨慕的還是在人生的起步階段就能鑑定好土地,選擇好種子,付出辛勤的努力並取得成功的人!那些少年得志者,很多便是這樣脫穎而出的。

耕種自己的土地

鹽城市景山中學張欣雨

每個人,對社會,對自己,都有一份逃不脫的責任。它是義務,你不能逃避;同時它也是你的工作,讓你從中得到利益。

耕種自己的土地,必須一心一意。唐朝宰相韓愈因直言上諫,被貶潮州,但他以國事為己任,以民為本,即使身在潮州那樣的蠻荒之地,仍然努力工作。他廢除了南隅販賣奴隸的惡俗,趕走了為禍一方的巨鱷……在人生的逆境中,他毫無怨言,不嫌官位卑微,不求功勞顯赫,只求奉獻於民,只願無愧於心。韓愈,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他都能履行自己的職責,耕種好自己的土地,所以他為當時的人民所愛戴,更為後世的人們所敬仰。

耕種好自己的土地,不要時刻覬覦別人的園圃。李斯,秦朝名相,對秦統一六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斯對秦始皇可謂忠心耿耿,秦始皇待李斯也還不錯,沒有如前朝的勾踐和後來的趙匡胤那樣做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缺德事。然而贏政死了之後,李斯在趙高的誘惑下利令智昏——不再滿足於自己的土地,開始覬覦別人的田園。這種行為沒有給他帶來絲毫的益處。其實李斯並不愚蠢,只是權力這東西,一旦濫用便容易上癮,無法收手,故而他一步步滑向了災難的深淵,最終被腰斬於市。

耕種自己的土地,是每個人不可逃避的責任。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讀書人的氣節固然重要,但也犯不著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一氣之下走為上計。天下之大,受到委屈的難道單單是他陶淵明一人?可他最終選擇了離開官場歸隱田園。的確,他因此鹹了詩壇大家,但為了個人一時的榮辱,拋下了讀書人對社會的責任,他的滿腹詩書本來可以用來兼濟天下蒼生,喚醒人們沉睡的責任感,而不是浪費在“種豆” “採菊”和寫幾首不痛不癢的田園詩上。陶淵明的生活是清高和清苦的,但我覺得他的選擇有些輕重倒置。

那片屬於你的土地,是你生活的保障,更是社會賦予你的責任。人生於社會中,依附於社會,這份責任逃不脫,甩不掉,你能否盡力耕種好它,是後人對你評價的依據。陶淵明的文學成就的確不凡,但“綜合評價”始終不如韓愈,因為他放棄了對社會應有的責任,他的道德水準達不到韓愈的高度。

梁衡說: “一個人不管有多大的委屈,歷史絕不會陪你哭泣,而它只認你的貢獻。”陶淵明的作品的確美好,但再美好也經不住遺忘。處海隅之地的韓公祠,還有那韓山韓水,紀念的不是韓愈的冤屈,而是他辛勤付出換得的功績。那是真正的永垂不朽,大過高山,永如江河。

耕種好自己的土地,承擔好自己應負的責任,於人於己,都是一種成就。

文章以一連串的典型事例,正反對比,論述了一個人堅守自己所應負的社會責任的重大意義。尤其是對陶淵明辭官回鄉這一為後人所稱道的行為的分析很有新意,也很有見地。而有關李斯遭遇的論述則拓展了文章議論的寬度——人要種好自己的土地,但決不能在利益面前失控,甚至覬覦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文末引用梁衡的名言佳句畫龍點睛,使文章躍上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