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種自己的土地

耕種自己的土地

曾幾何時,“我不相信”的北島在自己精神的土地上耕種、質疑;曾幾何時,“面朝大海”的海子在自己靈魂的土地上耕種、渴望;曾幾何時,“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在自己思想的土地上耕種、吶喊!

再看當下的中國文壇,是否還有人在耕種“自己”的土地?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的作家不敢正視這個社會,甚至不敢仰視、斜視這個社會。”當民族的危難已殆散,當文革的動盪已淡去,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卻悲哀地發現太多的文人無法耕種屬於自己的土地。當今文壇,似乎瀰漫著“文化”的韻味;有些人習慣了寫一些性靈散文愉悅大眾,習慣了配製一點“文化快餐”以賺取口腹之需,對於社會敏感的話題,不敢正視,甚至不敢仰視、斜視。他們不敢表露自己真實的想法,於是只能學學陶潛,打著“文化” 的旗號,“採菊東籬下”,優哉游哉。是的,陶冶情操的文章固然需要,然而為何很少有人像魯迅那樣直面現實、針砭時弊,剖析“國民的劣根性”以引起大眾“療救的注意”?

兩歲女童小悅悅被無情的車輪碾過,無助地躺在那兒,7分鐘內18名路人經過卻無一伸出援手,最終一位拾荒阿姨將小悅悅抱到路邊。悲哀啊,18比1的冰冷數字昭示著人情的冷漠!為什麼?民眾道德的缺失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然而作家們是否也應該反思,叩問民眾良知的文章是否也應該寫寫了?是否也應該“放出眼光”、拿出勇氣耕種屬於自己的真實思想的土地?

中國文壇的弊病,主要體現在思想與文化獨立性的缺失!

記得有一位張口即“之乎者也”以思辨著稱的專家,動輒說“西方某某著作支撐起我的精神世界”。嗚呼,“人是有思想的蘆葦”,一個人的精神靠非本民族的著作支撐,這是個人的更是時代的悲哀!還有一篇報導,某天才自幼在英國讀書,立志成為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並稱“讀完大英博物館的所有藏書”是完成理想的第一步。悲哉,中國第一位“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竟唯讀外國文學,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他可懂得分毫?再看看現今的文化市場,舶來品充斥:肯德基之類的快餐文化正在吞噬傳統的飲食文化,搖滾布魯斯的節奏震斷了古琴弦,歌劇比京劇更受歡迎,甚至屈原和西施都戴上了高麗人的帽子……

我們五千年厚重文化的土地上,耕種的可是我們自己思想、文化的種子?

誠然,兼容並蓄、海納百川是必需的,然而為何異邦文化充斥中國市場,為何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日漸隱沒?

該好好耕種我們自己的土地了!

當然我們欣喜地看到,以韓寒為代表的一批年輕人,毫不避諱地表達著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周杰倫的《青花瓷》引發了一陣“中國風”;國家規定了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是的,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警醒,並嘗試著耕種我們自己的土地!

是的,我們需要耕種的是自己的思想土地,需要傳承的是自己的民族文化!只因我們對自己的這片土地,“愛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