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聲音

丁 瀅

夜宿周莊,木格窗沒有掩好,格外古戲台“咿咿呀呀”的唱聲,雨水滑過魚鱗瓦的滴答聲,一齊流進我的夢裡。

恍惚間,又回到童年的小城。

小城缺淡水,沒有古鎮的河道,只有一條雕刻著銅錢蝙蝠的石板街縱橫其間,承載著行人、鹽車,仿佛天然的素琴上面跳動著的每一個音符令我沉醉。

“快呀,快呀!”一群上學的娃娃們跳躍在古老的青石板上。“吱呀”,誰家柴扉輕啟,走出來的是提籃浣衣的婦人,還是蓬髮未梳的稚子?“吱呀”,腳踏車碾過石板,留下跳動的音符,郵遞員疾疾地雜耍般地走過……我躺在藤椅上聽著,傻傻地笑。

最妙的還是聽雨,向上看,聽雨聲落下,雨珠跳起,眼前想像著水珠撥拉輕彈,甘霖般打濕了飛檐上的辟邪,沿著黛瓦間溝匯集,沒過叢叢瓦上草,草葉洗得碧綠,油油地在屋頂招搖,裝點著古樸單調的屋頂,裝點著屋裡人淡淡的夢,然後呢,它流過一片一片的瓦,將瓦片兒洗乾淨,在瓦當處聚在一起,再向下,在石板上敲出一個玉石一樣的音符。

雨勢激烈時,滿屋的瓦便“錚”然齊鳴,如鐵板琵琶。

我的家對面是一個老年的活動室,那裡婉轉動聽、珠圓玉潤的聲音便徐徐飛進堂前,年少的我,聽不懂唱詞,只知道在戲曲聲之外,隱約可以聽到一種難以言說的大是大非的滄桑。下雨時,雨聲歌聲匯合一體,穿過弄堂緩緩傳來,在記憶深處積澱起來。

後來這一切漸漸消失,搬進高樓,聽不見磨刀老人的吆喝聲,郵遞員腳踏車的鈴聲,雨水打在鋁合金門窗上,像單調的電碼。萬籟俱寂的屋裡,我戴上耳機,聽絲絲雨聲,聽著聽著,我仿佛又回到了石板街上,“叮”雨聲又出現了,“啾”雀鳴又出現了。

這不是出遊,而是回家,回到那個已經模糊的家,但我始終是異鄉的異客,因為周莊不屬於我,我也不屬於周莊,終究,我只知道在每一個以後的夜裡,徒勞地在記憶深處,打扮一種聲音,銘記它的殘影。

點評:文章最大的亮點就是高遠的立意,考生能夠從一次出遊,引發聯想,將家鄉的“聲音”與耳畔的“聲音”進行對比,突出了作者對家鄉生活的熱愛,文章的字裡行間,顯示出考生駕馭材料的能力。此外,“聽雨聲落下,雨珠跳起,眼前想像著水珠撥拉輕彈,甘霖般打濕了飛檐上的辟邪”以及“下雨時,雨聲歌聲匯合一體,穿過弄堂緩緩傳來”等優美的語言也體現了小作者出色的語言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