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誦讀國學經典作文

誦讀經典,是中華民族對青少年進行啟蒙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小編收集了歡樂誦讀國學經典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歡樂誦讀國學經典

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宋詞300首》。隨手一翻,我發現我家牆上的字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在這本書上,一下子就愛不釋手了。天天讀,天天背。

剛開始我背的很慢,媽媽見了,便和我一起背。媽媽不愧是大學生,指導背誦很有方法,她讓我按詞牌名去背。我先背《如夢令》,因為她節奏明快,短小精悍,非常好背。如吳潛的《如夢令·江上綠楊芳草》:“江上綠楊芳草,想見故園春好。一束海棠花,昨夜夢魂驚擾。驚曉,驚曉,窗外一聲啼鳴。”這首詞中“驚曉,驚曉...”的節奏令我大感興趣。諸如此類的還有“休掃,休掃,管甚落英還好”。“留戀,留戀,待我停杯深勸”等。我一下子就把李清照,秦觀等的十來道如夢令全背過了。照此方法,我又背過了《採桑子》《長相思》等詞牌下的十幾首詞。

當我感到乏味時,媽媽又想出了獨特的方法—“唱詞”,就是把自己喜歡的曲配合以合適的詞來歌唱。我便把《山水迢迢》的歌曲配在《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中:“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這首難以理解的抒情名篇,頓時化作如泣如訴的相思戀歌。唱到情深處,我禁不住為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處可消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孤寂與惆悵熱淚盈眶。

我激動的吟誦著偉大詞人的千古絕句,體會他們的愛國情懷,充分領略到了宋詞的雄偉氣勢。我的胸懷被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激情充滿了。

第二篇:歡樂誦讀國學經典

誦讀經典,是中華民族對青少年進行啟蒙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有利於引導青少年鍛造人格,塑造品德。近期,我們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國小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縣中國小校開展了敬老、孝老活動,即,要求學生回家幫助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為老爺爺、老奶奶端一碗飯,倒一口水。為使活動紮實有效的開展,我們通過誦讀經典,使中小學生思想受到教育,心靈得到感化。

一是創設誦讀氛圍,增強吸引力。在中國小校、幼稚園,推廣經典上牆,以經典名言佳句為主題的宣傳字畫赫然醒目,利用閱報欄、黑板報登載古典內容,在教室走廊、宿舍、餐廳、櫥窗張貼通誦易懂的古詩句及名言佳句警句,使學生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薰陶。

二是分類施教,把握階段性。我們要求幼稚園和國小低年級學生主要誦讀《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只求背誦,可作一般理解,國小高年級學生和中學生要求背誦《論語》,引導他們在誦讀的基礎上理解經典內涵,用先賢訓誡昭示做人、做事的道理,規範自己的言行。

三是堅持每日一讀,學玩一體,寓教於樂。如,北關示範國小自編的《習慣伴我成長》,注重國學經典教育與師生落實日常行為規範結合起來,倡導學生每周做一件對自己、對同學、對班級、對學校、對家庭、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任元漢國小自編的《孝道》一書,成為我縣各學校校本教材,學校被縣政府命名為孝文化教育基地,該校就是通過晨讀讓學生熟記理解,使學生內化為遵守校規校紀,誠心做事,誠實為人,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自覺行動。他們還把古典詩詞編成易學易唱的兒童歌謠、情景劇,讓學生身臨其境中學習和踐行經典。

四是加強家校合作,提高誦讀質量。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宣講走進經典古詩文的重要性,取得家長支持,家長和孩子一起誦讀古詩文,讓家庭、社會都成為學生誦讀經典的場所,使古詩文的誦讀由校內向校外延伸,營造家庭小課堂,社會大課堂,讓孩子盡情倘佯在詩詞的海洋里,對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第三篇:歡樂誦讀國學經典

《中華誦國學經典誦讀》你們讀過嗎?這本書精選中華五千多年悠久歷史所積澱下來的經典中的精美華章,這裡有最美的古典詩詞。

唐詩是必不可少的。在唐詩中,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知道了不少歷史,也找到了無數的樂趣,認識了許多揚名中外的詩人。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的詩讓人流年忘返,百讀不厭。可我更迷戀唐代詩人王昌齡。

王昌齡,字少伯,京兆長安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擅長七言絕句,後代稱為"詩家天子","七絕聖手"。他的七絕與李白的詩並稱為"雙璧"。作品多寫邊塞,送別,氣象雄渾,情意雋永,語言精煉生動,音律鏗鏘悠揚。他的閨怨,宮怨詩也有很多佳作。現存王昌齡的詩180多首。其中,五七言絕句幾乎占了一半。因此,在眾多的詩人當中,我尤為敬佩他!一首《芙蓉樓送辛漸》深切的感受到王昌齡的決心保持清廉正直的品格。“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明月還是秦時的明月,關塞還是漢時的關塞,去出征的將士們至今還沒有回來,只要李廣將軍現在還在,就一定不會讓胡人的兵馬度過陰山。王昌齡這種憂國憂民的做法是我難以做到的,如果是我早就不管了,就在家裡吃喝玩樂。讀了王昌齡的詩懂得了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誦讀這些古詩,猶如穿越時空隧道,與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對話,了解歷史與文化的走向,感受人性的關懷與生命的尊嚴,傳承文明,接續未來,以便於我們走向更加豐盈優雅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