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我同行徵文

國學經典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範,是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人生的一種特殊感悟和認知,是真、善、美的藝術結晶。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國學與我同行徵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國學與我同行徵文(一)

國學—我們中華明族的濃縮,有著高深的內涵。有的引人思考,有的給人啟發,有的賜於方法。

記得有一次,我們玩藏東西,分為兩組。一組藏,一組找,找的那一組不準看,藏的那一組不能在規定範圍外藏東西,不可以放在自己身上。輸的要幫贏的乾一件事。我分到找的那一組。要找的東西是三顆大玻璃球。藏好後,我們開始找。我心裡想:玻璃球又滑又反光,一定不會藏在樹上和地面上。那就只能埋在土裡了,還會分散著埋。於是我重點找被鬆動過的土,並且去挖,每一處我都挖了大約十多公分。但就是沒找到。“難道是我猜錯了?”我不禁懷疑起自己來。“那一定是他們他們故意鬆土來騙我們!”我沒有堅持,只能認輸讓他們把玻璃球拿出來。然而玻璃球就在我挖過一個坑的下面一點點!唉,我為什麼不再向下挖一點兒呢?我要是多挖一點不就贏了嗎?真恨自己啊!為什麼、為什麼……這不正像國學中學過的嗎?孔子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就是要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廢。

國學還教給我很多知識:溫習舊的知識會得到新的知識,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等等。讓我學到了很多良好的品質和行為。國學真是一個好老師!

國學與我同行徵文(二)

這十幾年的求學生涯中,我對祖國博大精深的國學,雖然一直沒有仔細入微的探究,但或在多或少還是有所涉獵,至少現在,在對它嘆為觀止之餘,認識不再僅僅停留於搖頭晃腦地背誦著“之乎者也”的境地。

記憶里,幼年時期對於國學的認識,只是課堂上老師反覆要求朗讀的“人之初,性本善……”;再之後,從電視節目的講解里懂得了《弟子規》里“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的真正含意;再後來,也就領悟到了范仲淹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的遠大政治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是他最真實的心靈流露。

中國五千多年的輝煌歷史,沉澱下來的有價值的事和物數不勝數。能夠被人們飯後閒談或者廣為傳頌的,是先輩們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但真正能夠流芳百世並遠古長青的,恐怕只有卷卷詩書摞摞著作上的字字句句。

在不勝枚舉的國學著作里,有分享治國平天下的策略,有勾勒理想美好的世界,有讚揚尊老愛幼親鄰的故事,有提倡人格的追求……總而言之,國學就是一部先輩們贈予後世之人的“百科全書”。而國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已經深深地植根於每箇中國人的血液和骨髓里。人們在溫潤如水的文化氛圍里,如沐春風。

然而,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在這個日漸現代化又快速化的時代,國學,在被大眾一點一點地冷落,尤其是青年一代。

這種現象的緣由,到底是人們舍本忘初的表現,還是時代變化的必然趨勢?答案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及時意識到這一危機。

如今,冷落已久的國學又被一陣興起。有人認為,這是類似於“炒作”的一種行為;又有人覺得,這是時代進步的徵兆——古老而又經典的文化,就是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回歸中,才能真正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吸收其中妙不可言的精髓。而我,其實更願意站在中立的角度,去聆聽不同人的不同見解。

但不管怎樣,無可厚非的是,繼承並傳揚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發展,仍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國學對於現代人的意義,不僅在於它可以修身養性,也能夠加強自我的文學素養。至於在日常的行文寫作中,能不能夠引經據典或者揮筆成文,其實並不重要,但至少,作為一個中國人,在擁有千年文化積澱的國度出生並成長,腹中怎能略無一二書?

我坦誠,我的國學根底很淺薄,並且對國學知之甚少,既不會張口之乎,也不會開口者也,所以並不敢狂妄自大地讚揚或者批評所謂的“國學熱”,也不敢冒昧地對國學指指點點或者評頭論足。除此之外,我所理解的“國學”,或許本來就是很狹隘很曲解的,但我想,我依舊能夠僅以一個平凡人的身份,真心誠意地尊崇國學,並用一顆熱忱的心,去細細領悟孔孟之道,老莊之學和其他德高望重的前輩們的經典之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與國學同行著,從以前到現在,直到未來。

國學與我同行徵文(三)

兒時,媽媽常用國學來教我做人的道理;現在,媽媽又經常用國學來教我勤奮學習的方法。從小到大,國學給了我許許多多的幫助;在無數個春秋里,我與國學相伴,我與國學同行!

六年時光,匆匆而去。國學不僅給我帶來了豐富的知識,還給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每當我遇到困難而膽怯的時候,我會用“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格言來鼓勵自己,不退縮,堅持下去就是勝利!每當我學習時,窗外的嬉戲誘惑我時,我會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諺語來激勵自己,繼續學習下去;每當我在學業方面有所成就時,我往往會想到“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句格言,它控制住了我的自滿情緒,讓我更加虛心地學習。

小時候,媽媽曾經教過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詩詞,但那時我還太小,不懂得這是什麼意思。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長大了。有一年夏天,媽媽帶著我去爬泰山。在上山的途中,我們停停歇歇,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了山頂。站在山頂,眺望遠方,密密麻麻的人們像螞蟻似得,其它山峰也變得很渺小。此時我的腦海里突然浮現出了這句詩詞,就在這時,我終於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不禁脫口而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元宵節時,我們一家老少團聚在一起,歡慶節日的到來。這時,我望了望窗外皎潔的月光,電視裡正唱著蘇軾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歌聲悲涼淒切,這讓我想起了不久前去世的姥爺……想著他那慈祥的面孔,想著想著,不覺得鼻子一酸,眼淚就像一串串珠子似地流了下來……

我愛國學,因為國學能給我更多的啟迪;我愛國學,因為國學更能突出我們國家的特色;我愛國學,因為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