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母愛

國小三年一班 

我的媽媽很愛我。

一天,媽媽帶我去公園玩,媽媽問我你口渴吧?我說:“是啊,媽媽你給我一塊錢吧。”媽媽給了我一塊錢,我就去買了一袋很涼很涼的冰球。我回去了,看見媽媽還在陽光下站著,我趕緊跑過去,給媽媽一個冰球。媽媽說:“我不吃,你吃吧。”我說:“如果你不吃我就不吃,媽媽,快點吧,再不吃就化了。”媽媽吃了一個,我也就吃了,我再一次給媽媽的時候,媽媽卻說她不愛吃,就再也不吃了。

我覺得這就是媽媽愛我。

簡評:

歷來讚頌母愛的文章很多,有的感人,催人淚下;有的新奇,獨辟渠道。而西街國小三年一班郭悅同學的作文很平淡,我卻覺得很好。

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是平平淡淡的,國小生的生活更是簡單,每天從家裡到學校,再從學校到家裡,兩點一線,很少會遇到“轟轟烈烈”的大事。再說每天又有多少“大事”可寫呢?如果我們硬要寫所謂的“新穎獨特”的文章來,只會使學生視作文為負擔,於是胡編亂造,甚至乾脆“借”一篇作文選上的事例敷衍了事。與其這樣,不如選擇身邊平淡的事來寫,這樣更有內容可寫。

1、以“小”見大。莊子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生活中的小事比比皆是,隨處可見。學生在寫下這些不起眼的小事時也在不斷地思索著、積累著一些大道理。如有的學生寫男同學欺負女同學時說到了“紳士風度”;寫同學之間打架時想到了“團結友愛”;寫排隊吃飯時想到“先人後己”;寫默寫不會時想到了“功夫在平時”;寫考試不好被媽媽打時感嘆“媽媽舉起巴掌要打我,是為了改正我的缺點,是愛我;而遲遲沒有落下,則是心疼我,也是因為愛我”……無數的小事包蘊著無數的哲理,你能說這是“小”事嗎?不值得寫嗎?這才是“以小見大”啊!”

2、平淡中體會成功。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作文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更少不了這種動力。如果學生拿起筆只會咬筆桿,絞勁腦汁想新奇典型的事例,最終苦於無從動筆時,他們就很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也就不能激發其作文的興趣。而讓學生選取生活中的平淡小事來寫,這樣不僅使學生有內容可寫,而且較容易讓他們獲得成功的機會。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我最感動的一件事》,大多數學生寫的是受到同學或是別人的幫助,唯獨一位平時不聲不響、成績很一般的學生寫的是在一次在陽台上看到一位清潔工在清理小區裡的貼上廣告,在清理的過程中忽然停止了動作,呆立了半天,後來竟然丟下那張廣告沒清理,“我”大為驚訝,下樓跑到廣告處一看,原來是一張尋人啟示,是一位母親寫的尋找丟失的女兒的啟示,“我”體會了這位清潔工的愛心,很感動。在文中,這位學生不僅把清潔工的動作、神態、語言描寫得栩栩如生,而且真實生動地寫出了他當時無比的激動之情。文章寫得很流暢,字裡行間流露著作者的真情實感。我讀了之後非常感動,在作文班裡也介紹了這篇文章。那位學生後來的作文明顯認真多了,進步大了,因為他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誰說這樣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事不能成為好的作文素材呢?這就是最好的題材啊!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習作一課,我謂宜認定標的,師生全力以赴之。標的為何?文理通順而已。”葉老先生所說的“標的”,實質上為作文教師指明了作文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即學生在寫作時如果能做到文理通順,就算達標了。我想,如果每一個教師都記住葉老這句話,讓學生選自己喜歡的材料寫,通過選取生活中無數的平淡的小事來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而不是按圖索驥,那么教師教作文、學生學作文都將會輕鬆得多。

郭悅是我作文班的新學員。她的作文的第一段是我加上的,作文在形式上,最少應該三自然段,這才顯得條理清晰。字數也稍少些。但這些小缺點都不能遮掩本文的出色。可以說郭悅作文的基礎還可以。

我認為學生作文的進步是個緩慢的積累過程。我教作文不能保證每個學生在我這學一段時間後都能成為一個作文高手,就成為一個小作家,我沒有那種能力。其實,大作家都不是因為小時候參加過作文輔導班才成為作家的,我喜歡寫作文,但我長這么大,從來沒參加過作文輔導班。學生寫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身的素質,取決於日常的閱讀習慣。而作文老師只是起到引導、點撥、糾正的作用。我教作文為了賺錢,但不全是為了賺錢,我願意上作文課,對於任何學生我都會盡力教授。我自認為學生在我這學作文都很有興趣,很見效果,一般來說參加就見成效,而時間長了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母親節,祝輔導班所有學生的母親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