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遊子吟》讀後感——母愛無痕,遊子心結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詩人孟郊寫的這首《遊子吟》可謂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這首詩大意是:慈祥的母親手上拿捏著針線,為出門遠行的兒子縫製衣裳。母親一針針細密的縫著,想著兒子在外歸期無著,又擔心衣裳不結實兒子有風霜之苦。誰說像萱草那樣的子女孝心,能報答慈母那春暉般厚博的恩情呢?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濃情淡化,用簡括的語言勾勒出慈母為遊子縫製衣裳的場景,抒發了遊子思鄉念親的至深情感。 

“母愛”是人類真淳崇高的感情,是文學創作的永恆性主題。如《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每逢佳節倍思親”;《天淨沙 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遊子吟》中詩人進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愛的含蘊,原來臨行縫製的遊子衣上,密密匝匝飛走的針線,竟是慈母的絲絲縷縷情思。而“遊子不言苦,家書但云安”,要解脫拋卻悲苦和哀愁,知難而前,銳意進取,創一番事業,而後冀“報得三春暉”。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如山泉沁入心脾,如深谷傳出佳音,曾喚起萬千遊子的共鳴。母愛如無疆的大海,母愛如無痕的春風;母愛是一盞永不會熄滅的燈火,母愛是月光下一針一線無私的牽掛。而或為求學或為創業遠走他鄉的遊子“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遊子如沐浴過春天陽光雨露滋養茁壯成長的小草,如何報答比天高比地厚的慈母的愛?

燭光下,那一針一線融注的疼愛,那盼兒早歸期冀的眼神,讀之感人肺腑,思之似曾相識。不分年代國度,母愛又何其相似。依稀中我仿佛看見母親在床邊為我扑打蚊蟲,蓋掖被子。仿佛聞到母親為生病的我煮麵條,打荷包蛋的香味。仿佛又聽見母親叮囑上學的我:“過馬路小心點……”。而所有這些母親又何曾有過怨言?又何時求過回報? 

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私深篤的,如春天的陽光滋養每一株小草一樣,即使你竭盡一生一世的心意,也報答不了這綿綿如陽光般,滔滔如大海般的愛。羊羔跪乳,烏鴉反哺,我們更要從小體諒父母,疼愛父母,做父母的貼心小夾襖,幫媽媽刷刷碗,幫爸爸捶捶背。媽媽下班了,捧杯熱茶;爸爸出差了,發個簡訊。從一件件小事中讓綿綿的親情在和諧的社會中放大再放大。

作者:榆樹市培英國小五年三班吳宇然

(指導教師:張淑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