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讓我的家鄉更美麗(中學徵文)

我的老家在魯東南的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記得村前面有一片面積很大的水塘,因為春夏季節常聽到青蛙叫,所以起名為蛙鼓塘,後來蛙鼓塘又變成了村莊的名字。

在兒時的記憶里,村里很窮,家家戶戶都住在低矮的草屋裡,晚上點一盞小小的煤油燈,燈芯還要捻得很細很細,有的人家甚至連煤油燈也點不上,天黑就睡覺。祖祖輩輩臉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沒而息,也只能填飽肚子。小村里幾乎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都是曲曲彎彎的小巷,一到雨天,豬牛羊的糞水和從戶里流出的污水混在一起,又髒又臭,一腳踩下去,髒水會灌到鞋子裡。村前的蛙鼓塘也因為長時間得不到治理,塘里的淤泥越積越嚴重,水面上飄著一些塑膠袋、生活垃圾等髒東西,塘水越來越混濁,魚蝦也不見了蹤影,夏天常發出一股股難聞的氣味。村裡的鄉親們對此非常苦惱,但是無錢修整。平日裡一提起蛙鼓塘,鄉親們就會哀聲嘆氣。

從我上國中離開老家,到現在已經有十多年沒回去了,前不久我回了一趟老家,蛙鼓塘的變化實在叫我吃驚。一進入村里,頓時感到眼前一亮,原來村邊的蛙鼓塘變大樣了:很遠就能看見塘邊一排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周圍是漂亮的花園和草坪;塘外圍豎立著藍白色相間的欄桿,塘四周用青色條石護坡;塘里碧水蕩漾,魚兒穿梭……我感覺好像是走進了城市裡的公園!

原來,為了建設新農村,美化村環境,上級政府撥款幾十萬,安排人員對蛙鼓塘進行了徹底改造。蛙鼓塘已經由原來的髒、黑、臭,變成了今天的清、美、幽。白天,經過蛙鼓塘的人,都會不自覺地停下腳步來,在這裡觀賞一會兒美景。水面上盛開著荷花、睡蓮、再力花、慈姑等各種漂浮、挺水花卉,配以草蒲、茭白、蘆葦等沉水植物,還有紅色的美人蕉和紫色的鳶尾花點綴其中,營造出一幅自然、優美的生態畫卷。傍晚,蛙鼓塘沿岸的景觀燈都亮了起來,在彩燈的映照下,蛙鼓塘變得流光溢彩,絢麗多姿,叫人流連忘返。勞作之餘,人們湧向塘邊廣場,扭秧歌、盪鞦韆,或者利用體育器材健身鍛鍊身體,無憂無慮,其樂融融。

當然家鄉的變化遠不止這些,鄉親們的生活更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特別是近幾年來,村民們不但不用交公糧了,國家還給村民們發放種地、畜牧飼養補助;昔日看病難、難看病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現在村民們加入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每人每年只交20元錢就可在生病住院時享受報銷藥費的優惠政策;孩子上學再也不用交學雜費、課本費了,所有的適齡兒童都能高高興興地背起書包入校讀書,昔日破舊的校舍如今也被新建的五層現代化教學樓所取代,校園裡窗明几淨,教室里書聲朗朗。 

同時,國家還投資修建了“村村通”公路,政府幫助村民發展養殖業或者開辦板材廠、石英砂廠等,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很多住戶蓋起了二層的小樓房,通上了網線,用上了自來水,手機、電腦、小轎車、大貨車也被廣范使用。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家鄉的巨變應歸功於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經濟的發展壯大了稅收,稅收又用來改善民生。這也正體現了社會主義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宗旨。關注稅收,情系民生,反映了黨和國家以人為本的愛民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