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年味”徵文二等獎:年味就是那碗臊子麵

年味就是那碗臊子麵

此文獲得   市圖書館學會關於“家鄉的年味”徵文活動二等獎

奶奶說:碎娃娃,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我等不得過年就惦記油汪汪的臊子麵。年的味道就是臊子麵的酸辣香。

往些年,岐山人提起臊子麵,就知道要過大事,紅白事都稱“吃臊面”,逢年過節更是臊子麵不離席。長大了,離開家的我就記著一碗飯:臊子麵。

岐山沿北山坡處的地砂石多,早晚溫差大,麥子勁大耐嚼,和成麵團泛淡淡的奶油色,適合做麵條。娘手擀一案面能做到薄、筋、光,人叫能媳婦。開水鍋裡面煮熟,過涼水,迅速降溫,口感勁道,湯也清亮。

流傳的經典都有動人的理由。臊子麵講究酸、辣、香,醋是頭等重要。湯的精華是農家自釀的糧食醋。九月里娘就釀好醋,色澤黑紅,入口酸香,裝進大瓮缸吃一年。高溫下在鐵鍋菜籽油炒鹽、姜,用醋熗湯,瞬時鍋里爆發勾人魂攝人魄的醋香味,那是娘最得意的時候。岐山人做臊子麵湯講究一次成型,中間不加料,越吃越香。好湯是一層紅油,吹不透,沸騰著白沫子稱煎、稀、旺。熗好的湯里放入臊子肉,澆頭菜,各種滋味反覆融合,聽著鑼鼓點,吃著臊子麵,年就這么熱氣騰騰的來了。

臘月剛過二十三,父親選取肥瘦各半的肋條肉,帶皮切,肥肉先下鍋,加蔥姜蒜,紅辣椒乾,小火慢慢煨,肥肉出油透亮時,加瘦肉,用肥肉浸出的油炸瘦肉,此時滴入自釀的醋,去腥解膩,頓時肉香撲鼻。再加粗鹽、紅辣椒麵,翻攪,小火慢熬。父親熬制好的臊子肉上面汪一層紅油,要存三個月。

娘做澆頭菜很講究,“飄花”是浮在湯上面的菜碼子,有切成細末子的蒜苗,攤薄的雞蛋餅斜切成旗花,泡發的黑木耳撕成小朵,黃花菜切成小段。炒制的底湯菜,有蒜薹,紅蘿蔔,豆腐,娘顯刀工把各色菜切成小方片,大小一律,菜籽油略炒,沸騰的湯鍋里,它口感脆香。娘做的臊子麵里紅白翠綠黃,煞是好看。

臊子麵,娘選小瓷碗,一碗只撈一筷子面,聽說村里老五吃了三十碗臊子麵,也不驚訝。湯要回鍋,湯鍋保持沸騰,調料融合,也是原始的消毒方式。奶奶說上千人的大村莊,過大事,全村人一起吃臊子麵,吃到末了,湯沸騰滾到末了,全村人嘴角流油,吸溜溜吃個肚兒圓。從我記事起,年裡走親串友,臊子麵吃出十里地,似乎沒有臊子麵,岐山人就不算過大年。

父親說日子好天天過年,但我還是惦記年裡的臊子麵。奶奶的歌謠,娘擀的長面,父親做的臊子肉,成了化不開的鄉情,閉起眼我就看見油汪汪的臊子麵。過年了,回家酣暢淋漓的吃一碗岐山臊子麵。鱸魚堪燴,季鷹歸未,自己何嘗又不是借著年想臊子麵,借著面念念家鄉的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