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書筆記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書筆記

作者介紹:

尼古拉•阿歷克塞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前蘇聯偉大的革命作家。他出生在烏克蘭一個貧困的工人家庭,11歲便開始當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團,隨即參加國內戰爭和建設事業,1924年加入共產黨。由於他長期參加艱苦鬥爭,健康受到嚴重損害,1927年由於病情惡化而雙目失明。全身癱瘓。但他毫不屈服,以驚人的毅力同病魔作鬥爭,並堅持文學創作。1933年,以他的革命經歷為素材的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問世,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激勵了無數革命青年的成長。之後奧斯特洛夫斯基開始創作另一部長篇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但還沒來得及完成便被病魔奪去了生命。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飽嘗了生活的苦難,煉就了革命精神和反抗性格。十月革命爆發後只有十六歲的他,就參加了紅軍,無論在戰炮火中,還是在國民經濟復時期,可察金都表現出大無畏精神,鋼鐵一般的意志,強烈的愛國主義和對人民的無限的無限忠誠。由於在戰爭中多次負傷以及勞累過度,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被牢牢禁錮在床上,但他占勝了精神與肉體的打擊,拿起筆來歌頌為建立蘇維埃政權而奮鬥的英雄。

精彩片段:

①這一段是排字工人薩穆伊爾•列赫爾對他們家鄉謝佩托夫卡的流血的悲劇的部分描述,因為太長,我只摘抄了開始行刑的部分。

品讀:在這一段的描寫中,作者採用了大量對比的寫法:來“欣賞”怎樣絞死布爾什維克的波蘭貴族們的貪生怕死和戰士們的視死如歸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突出了當時國家政府的腐敗,那些花天酒地,不管國家死活的小貴族們的心理暴露無疑;嚴寒的天氣和身體灼熱,穿得極少的同志們的體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體現了熱血沸騰的戰士們死也不肯低頭的革命精神,他們的心中已經全然失掉了自我,只有“我們”。

②瓦莉亞在臨死前那段激情的歌唱。

品讀:作者巧妙地利用工人說的話,道出:“我從來沒有聽過那樣的歌聲——只有視死如歸的人才能有那樣的激情歌唱。”“從來沒有”和“那樣”突出了這歌聲的特別,“只有”和“激情”又暗示了瓦莉亞身為一個女戰士,她的勇敢和堅強。總之,作者在這一整段中,所用的筆墨都是十分有力的,讓讀者也不知不覺地溶入,也能夠感受這個工人當時無法表達出的憤怒和悲哀。

③保爾在和同志們一起成功修建了鐵路之後,回到了烈士公墓。那裡有他的朋友們,他們為革命獻出了生命。在這裡,他發出了膾炙人口的感嘆。

品讀:這一段的描寫相對於前面來說,是十分寧靜的一小部分。它沒有了戰場上硝煙瀰漫的火熱,也沒有行刑時內心的激情豪邁,它是簡單的,稍稍帶一些悲憤。在這一段的描寫中,作者則大量地採用了環境描寫,非常抒情。

經典語句:

1. 數千人形成一個強大的變壓器,形成一種永不枯竭的原動力。

2.鋼是在烈火里燃燒、高度冷卻中煉成的,因此它很堅固。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鬥爭中和艱苦考驗中鍛鍊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中從不灰心喪氣。

3. 任何一個傻瓜在任何時候都能結束自己!這是最怯弱也是最容易的出路。

4. 收起槍,別跟任何人說。哪怕,生活無法忍受也要堅持下去,這樣的生活才有可能變得有價值。

5.領袖的逝世沒有引起黨的隊伍渙散。就像一棵大樹一樣,強有力的將根深深地扎入土壤中,即使削掉樹梢,也絕不會因此而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