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探,我思,故我在——《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文/嚴新

這個世界就像魔術師從禮帽中變出的一隻兔子。有些人已爬到兔子的毛皮深處,過著舒適安穩的生活;而另一些人(那些哲學家),卻站在兔子的毛皮頂端,想去看看魔術師是怎樣變出這個世界的。你呢,是否還有探索神秘的欲望?

《蘇菲的世界》的主人翁是一位名叫蘇菲的小女孩,有一天她連續收到了三封信,前兩封信是最基礎、最著名的哲學問題——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第三封信卻讓人摸不著頭腦——請把生日卡轉交給席德,席德是誰?蘇菲選擇性地忽略了第三封信。蘇菲的哲學課程是從前兩封神秘的信開始的,前兩封信的寄件人是一名哲學老師,這位哲學老師告訴蘇菲要有好奇心,並帶她逐漸走進哲學,開始思索人生的道理,世界像一個個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了。蘇菲的每次哲學課都是由幾個問題引領的,課上他們從原始的神話開始,到德謨克利特斯原子理論,又介紹了蘇格拉底式的反諷,認識了柏拉圖的理型,探討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認識了挑戰聖經的斯賓諾莎。在哲學課進行的同時,一些奇怪的問題不斷出現(與第三封信有關),比如:我們所說的物質可能只是我們想像出來的而已,那么我們真的是血肉之軀的人類嗎?我們的世界是由真實的事物組成的嗎?在柏克萊的指導下,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得出了一個大膽但正確的結論:蘇菲和哲學老師都只是虛擬的人物,他們存在於席德父親的意識當中,被寫進了一本書里,這本書便是席德的生日禮物,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境況時,蘇菲決定要逃出這個虛擬的世界,挑戰自己世界中的上帝。就這樣,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開始使用哲學來完成自己挑戰和突破。利用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蘇菲確證了自己的存在;利用康德對理性和自由的觀點,哲學老師看破了席德父親創造出的種種關怪陸離的現象;他們還利用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來影響席德的父親,來完成自己的逃跑挑戰計畫。而且通過不斷地思考,蘇菲明白了即使是席德的父親也只是存在於另一本書中的虛擬角色而已。我們這些讀者是不是也存在於一個虛擬世界當中呢?

正如哲學家在信中所言,“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似乎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正因為如此,我們喪失了某種極為重要的能力”。書中刻畫了一個勇敢、聰慧的少女——蘇菲,不僅追求哲學,而且有極大的好奇心,這正是蘇菲最大的特點。生活中,不能說人人都是哲學家。但我覺得,至少人人都有點哲學頭腦——一種好奇的探求願望,一種契而不捨的思考精神……蘇菲在書中反覆問自己: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那裡?我相信,人類在探索和思考過程中所得到的快樂和收穫是最有價值和有益的。

蘇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裡的經歷和感悟充分證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