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指導:怎樣寫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

寫作講究技巧,正確的技巧能幫助我們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寫作意圖,也能幫助我們提高寫作效率和文章質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寫作指導之怎樣寫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供大家參閱。

寫人是作文的基本命題

寫人,可以側重寫人物的外部表 現,即寫他在做些什麼,或者有哪些動人事跡;也可側重寫人物的內心活動,寫他在一件事面前,在與別人交往中,或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中的內心變化,和隨 之產 生的喜、怒、哀、樂之情;也 可以交錯地寫人的外部表現和心 理活動。

寫人的文章應注意以下幾點:

⒈交代清楚他是什麼人,如他的年齡、性別、外貌、職業、 性情,及與自己的關係 。

⒉要寫出人物的特 點。就是要寫出這個人 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只有把特點寫出 來了,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也才能與眾不同,有了新意。

⒊要通過 具體的事件來表現人物,決不能象老師給你寫品德評語那樣來寫人。所選的事件要能充分表現這人性格和品質。當你把事情寫好了,人物也就寫好了。如當你讀完《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以及《我的戰友邱少雲》以後,你對這兩位英雄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了。

⒋要抓住人物細微的動作及其變化,給予具體,生動的描寫。即抓住細節刻畫人物,使原來比較平板、模糊的形象變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如《一夜的工作》中,周總理扶正轉椅就是一個細節描寫,它表現了周總理有條不紊 的工作作風。

⒌在進行人物語言描寫時,要符合人物的 身份和性格,因為不同的年齡、職業、性格等的人物,他們所講的話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所講的話也是不同的.

⒍要緊緊扣住人物的特點和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來寫人, 不要想到什麼就寫什麼,馬虎拼湊,拉拉雜雜,更不能重複羅嗦,畫蛇添足,使人看了不知在說什麼。

怎樣寫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

高考的作文承載著社會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做人”與“作文”。因此,寫這類作文不能流於表面,而應深入挖掘出其思想內涵。具體來說有以下的方法:

一、從人生的體會方面去思考,關注生活,寫出個人生命體驗。像我們所說的“責任”這個話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責任感是不同的。而這種話題更多地體現在針對學生這一個年齡層次來進行命題的,更多是關於學生的責任、學生的生活,不是空洞地喊口號式責任,而是注入了很多的人文精神的一種責任。

二、從哲理的思辨性方面去思考。比方說“優勢與成敗”這個話題,體現出成敗和優勢之間關係的辯證思考。具有優勢的人並不一定就能成功,而在劣勢下面他也並不一定就失敗。這是一種辯證哲理思維,我們平時要多去仔細思索、思考,從理性的角度,從哲學的角度去理解它,特別要時刻提醒自己,作文內容要儘量貼近現實生活,注意用辯證眼光看問題。

三、結合我們時代的一些特點去思考。平時要多關注時事,看一些報刊評論等,有利於從時代的眼光去把握問題。

四、注意寫作素材的積累。我們平時可以多準備一些素材,而且要按不同的類別分門別類。比如從自信心的角度去總結一些素材,從責任的角度又總結一些素材。可以按這樣的類別整理情感、道德、科技、環境、自然、人生感悟、社會生活、文化問題等等。

初三作文:如何移花接木,一材多用

對極多初三學生而言,估計最為棘手的一件事,便是面對一個作文題,你沖它瞪大眼,它沖你瞪小眼。瞪完之後,它很淡定,你來一句“這個作文題,出那么爛,沒法寫”。--於是,一個本應拿高分的作文題,就這么被浪費了。

你,甘心嗎?難不成,數學題做得“刷刷刷”秒殺光速的你們,便合該面對一個作文題,死活想不到一個好素材?自然未必。

事實上,作為一個初三學生,經過三年的寫作訓練,手裡所積累的作文素材,已經足夠應付各類作文題了。為什麼這么說呢?

各位必須明確兩點,第一,每一作文題,扣題的立意方向和素材絕對不止一個。在一個作文題中,可寫之材、可立之意,多如天上星辰,就看你能否睜大眼睛找到它。第二,一個素材,絕對不止一種寫法,而可通過轉換素材,讓它百變出不同立意,適合不同作文題。

明確這兩點後,我們大致也就知曉如何用你的神眼與巧手去藐視所有大考作文題了。如果你還不知道,請繼續往下看文章。

為了讓你別跟作文題大眼瞪小眼,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叫挖掘與拓寬作文題的立意點。既然某作文題可寫之材、可立之意多如天上星辰,就讓我們找到這些“星星”。任何一個作文題,審題時,都可儘量從情感、成長(品格)、歷史文化三個角度立意。尚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估計寫第三種沒戲,可著重從前兩種去立意:

如“少年風采”,從情感角度立意,可寫感恩父母、幫助朋友、關愛他人;從成長(品格)角度立意,正面的品格(堅持、拼搏、謙虛、團結等)都能成為立意方向。

聰慧如你,只要養成從“情感”和“成長(品格)”兩個方向去拓展某作文題立意方向的思維習慣,會發現,原來,一個作文題,有那么多素材都能寫。

拓寬立意點之後,你要做的第二件事,叫轉換已有素材。一個作文素材,在通常情況下,其內涵肯定不止一個,這是由人做事的關聯性決定的。--我們在做很多事的時候,都不是僅僅依靠自身力量獨自完成的,其間會涉及到諸多人。在你做成這件事的過程中:別人會給予你各種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於是這件事便有了情感內涵;而你自己也會以某種品格(或創新,或堅持,或拼搏,或團結等)推動自己完成它,於是這件事又有了成長內涵。--由此可見,任一素材,通過一定的轉換,都可從情感和成長勵志的角度挖掘立意點。

立意點挖掘完畢之後,先別急,素材轉換的工作仍未完成。我們還需從不同角度去調整素材,讓它與需要承載的立意相配。調整時,可重點從細節片段和議論抒情句兩個角度進行。

所謂調整細節片段,即根據文章主題的不同,在一個素材中搜尋最能表現主題的細節片段,將其加以延長--綜合運用各類描寫來描摹此處的細節片段。而所謂調整議論抒情句,即根據文章主題和細節片段的不同,在敘事完畢之後,及時對其進行情感或道理的升華點評,以對文章主題進行升華。

如同樣是“跑步”這一素材,從“堅持”這一品格的角度立意,可將細節放在“跑步受挫,堅持練習”上,重點刻畫在操場上跑步的場景--對神態(臉色、眉頭、嘴角等),外貌(汗水、衣服等)、心理(心中吶喊、感覺等)、動作(手腳擺動、身體姿勢等)各方面展開描摹;同理,若用在“情感類”主題,則可寫通過親人/朋友的幫助,讓“我”堅持下去,重點刻畫別人關愛自己的細節。議論抒情句的調整同理。

當你認真做好拓寬某作文題的所有立意方向及通過轉換素材拓寬某素材所有立意點這兩個工作後,你會發現,作文,也就那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