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優秀作文:換視角講故事

因為外出調課,今天的語文課被調到了下午第三節。

這是一天中孩子最疲乏的時候——學了一天了;也是校園裡最熱鬧的一個時間段——低年級在放學,大多數班級不是音樂就是體育;還是人心最為浮動的時刻——馬上就要放學了。

在這個點去上語文課,真是不討巧的——看來,不給他們一點思維的挑戰是吸引不了他們的。

我一直堅持故事類的文本,講出來才是有意義的。為了幫孩子講好《一路花香》這則寓言,昨天一節語文課都在和他們練習。抓關鍵字句(情節),抓自認為經典的句子(自己難以組織語言,就使用作者的句子),分3個自然段,每段都找了孩子進行了講述。所以今天讓孩子們講這個故事難度不是很大,我提的要求是——講得讓別人愛聽。

特意挑了兩個表達能力一般,平常也不太願意在公開場合發言的孩子來講這個故事。故事內容都沒什麼問題,問題就在表現力——音量、語氣、語調、表情。實事求是,這個表現力最難教。總給人感覺說不清,教學時也沒有目標序列,似乎各個年段講故事的要求都是一樣的。

因為難度不大,也因為講得不夠精彩,所以學生們都表現得有點萎靡。

接著我提了新的要求:剛才我們是站在故事敘述者的角度講這個寓言的。假如你是挑水工,你是破水罐,你會怎么向別人講這個故事呢?

顯然,這個問題還是有點意思的,不少孩子就來了勁。

我說:沒那么容易喔。你能按我們課文講嗎?講著講著你就會發現問題了。

我分別給了兩個開頭——

1.我是印度的一名挑水工,每天都要到很遠的小溪邊去挑水——

2.我是一隻破水罐,每天都跟著主人到很遠的小溪邊去挑水——

學生就開始了練習。

一個孩子以挑水工的角度開始講述這則寓言。當他講到“那隻完好的水罐為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時,立刻就有學生舉手質疑:你是挑水工,你怎么知道水罐心裡的想法呢?

這正是我要的問題。因為變換了人稱敘述後,視角就不一樣了。課文採用的是故事敘述者的角度,是全知的視角,換成了挑水工講述,就變成了內視角,這個時候很多東西挑水工其實也不知道,講出來就不合理了。我又提問:有沒有一件事情,水罐不知道但挑水工是知道的?孩子們發現了撒花種。我說,如果是挑水工來講這件事情,撒花種是可以提前交代的。

這時,孩子們講述的欲望就更濃了,也認識到了人稱的變換不僅僅只是把“他”換成“挑水工”那么簡單。視角變了,故事就需要重組。

在一遍遍的講述中,故事自然就瞭然於胸,對寓意的理解也慢慢變得通透。或者說,寓意的理解其實是講故事的衍生物。

比較遺憾的是,課備得比較粗,沒有高效地讓孩子進行講述,沒有按預想讓學生再在破水罐的視角上去呈現這個故事。另外,不同視角講故事,優缺點是不一樣的。全知視角,聽起來比較清晰;內視角,聽起來有親切感、真實感。四年級學生也是可以感受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