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老師的作文教學感悟

編者按:作文是語文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語文老師通過課改提升作文課堂的效果,下面我們來看看《積累素材,讓寫作有米可炊》這篇教學感悟吧!

有一句話叫做“作文敗則中考敗”,可見一篇文章在考試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要占多大比重呢?王榮生教授曾經統計過:80%的語文教師沒有作文教學。老師們(也包括我自己)作文教學的欠缺,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普遍認為好作文不是教出來的。二是認為學生作文分往往差別不大,沒有必要在作文教學上花那么多時間。實際上作文真的是不可教嗎?我個人認為作文教學有不可教之處也有可教之處。比如指導學生積累素材、讀寫結合、快速構思寫作思路等,還是很有效果的。

學生為何怕寫作文?有兩個原因,一是沒啥寫,二是不會寫。我認為最主要原因是沒啥寫,一讓寫人就是寫媽媽,一寫事就是媽媽送傘。有一次月清,作文題目是《那一幕,心在我的腦海中》,一個班的孩子幾乎都是寫的媽媽照顧生病的自己。孩子們沒有生活積累,筆下的文字大都是生編亂造出來的。

文章是高樓,素材是磚瓦泥沙。必須有“磚瓦泥沙”這些材料的積累,才有可能建造“高樓大廈”。平時,我們可以這樣指導學生積累素材:

首先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素材,問題是學生缺少生活意識,對生活抱一種無關痛癢的態度,所以鮮活豐富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無意義的。然而本質上,寫作是對生活的表達,“生活即文章”。沒有了日常對生活的觀察積累,我們的作文就會蒼白無力。只有引導孩子們學會觀察生活,他們筆下的文字才真實可感。

觀察什麼呢?我覺得可以指導學生觀察人,觀察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觀察社會現象,觀察自然。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呢?一是要細,比如觀察人物,應利用多個感官去觀察,眼看到的人物的外形和動作,耳聽到的人物的聲音,手觸到人物的感覺,甚至鼻嗅到人物的氣味;還應全方位觀察,即觀察人物不同部位的表現——整體外貌、面部表情、手的動作、腿的動作、腳的動作、所說的話等等。就像魯迅所說:“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一點就寫”。二是觀察要勤。比如觀察樹,樹是什麼樣子,遠處如何,近處如何,陽光下如何,月光下如何,雨中如何,雨後如何,雪中如何,雪後如何等等。

只是觀察並不能使之真正成為寫作素材,只有經過寫的過程,哪怕沒有寫成一篇成熟的作文,他也會成為比較深刻的記憶,所以要讓學生養成記錄生活的習慣。記日記是記錄生活的最好途徑。魏書生老師把記日記成為道德長跑。可我們的孩子往往把記日記當做一種負擔,流於形式,不能讓日記真正起素材作用。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呢?公開日記、評價日記!我們可以使用小組循環日記本,即一個小組共用一個日記本,小組成員可以給日記本起一個別致的名字,在扉頁上寫上前言,也可以在前面編上目錄,在結尾處寫上後記。小組成員輪流來寫,組長第一個寫,接下來每個同學在寫之前,首先對上個同學的寫作進行評價。一周至少兩個循環,也就是說一周至少寫兩篇,一周交一次日記本,老師每周也在循環日記本上寫一次。一學期至少一次對各小組的循環日記本進行評比,以激勵學生寫好日記。

小組使用循環日記也是一種積累生活的辦法,寫素材本也是一種辦法。這學期,我教的是六年級的孩子,我沒有像以前那樣使用循環日記本,而是每個學生有自己的素材本。每周至少寫三篇素材(也就是生活中所觀察到想到的事件),怎樣既減輕自己的工作負擔,又不讓寫素材流於形式呢?我採取的方法是:把小組成員編成號,1號是學習不錯又最負責的同學,然後按成績依次編排。每周一檢查上一周小組成員的素材寫作情況,從字數、內容、語言方面進行評價優良中差,並把評價結果填寫到我之前打好的一張大表上。每天上課前幾分鐘,我會從中抽取寫的不同程度的學生讓其讀自己的素材,一天一篇,並提出建議。另外最好一周給一節課寫素材的時間,我通常利用晚自習的一節課。素材內容有時候是老師擬定,有時候是自由寫作,比如學校有拔河比賽活動啦,班級里發生一個新鮮事兒啦,學校里發生一個特殊事件啦等等,就可擬定內容。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讓學生積累生活中的“米”,並逐步養成良好的觀察和積累習慣,才能讓學生為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滑縣四間房一國中 崔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