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優秀作文大全_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1000字作文

我深深愛著這片名為中國的土地,是它日日夜夜養育著我。我雖不能做出天大的事兒來回報它的給予,但我一直在心中銘記。小編整理了20xx最新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優秀作文大全_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1000字作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1000字作文【1】

近日,我回老家探望年過八旬的老母親時,突然想起應該到近兩年未曾光顧過的、孩提時在那裡度過4年讀書生涯的村小母校去瞧瞧。當我走進校門時,映入眼帘的是寬敞明亮的教學樓和樓前旗桿上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隨之傳來學子們琅琅的讀書聲,觸景生情、不禁感慨萬千,在我腦海記憶的深處迴蕩起母校的變化。

據村裡的多名長輩說,雖然貧瘠、自然條件比較差,但村里文化氛圍濃厚。我於上世紀60年代中葉入學,1963年8月,教室在史無前例的連續7天特大降雨中倒塌,之後重建並擴建為4間教室、兩間教師宿舍、一間廚房,其他辦學條件亦然。

進入70年代,除村里投資購置木製桌凳外,校舍依舊。村民們十分羨慕村里部分學生,他們憑著優秀的學習成績成為國家公職人員或方方面面的建設人才。1977年國家高考制度恢復,村里又有學生考入中專或大學,成為國家幹部和各行各業人才。因此,村民們都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培養,不惜砸鍋賣鐵甚至債台高築,也要供給有培養前途的兒女上學。

步入80年代後期的改革開放時,村幹部為了改善村小辦學條件多方籌措資金,建成6間水泥、鋼筋、磚結構的教室,並配有教師辦公室、宿舍,還增加了五、六年級。

當歷史的車輪隆隆地駛入21世紀時,國家投巨資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教學樓,8間配備有變頻空調的標準教室,並配有教師辦公室、宿舍、儀器室、實驗室、圖書室等。土台子、破房子永遠成為了歷史。

歲月如梭,轉眼已近七十載。回首過去,母校在悠悠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輝煌成就。在時代的步伐跨入新世紀以後,母校與全國各地其他農村中國小一樣,也面臨著城鎮化進程中廣大人民民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更高追求和生源日趨減少的困惑。如今,黨中央、國務院及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對鄉村教育給予厚愛,採取特崗計畫、培訓教師、增加教師津貼與經費等措施,生源正逐步回流。

憶往昔,崢嶸歲月……而今邁步從頭越。願母校在新世紀的偉大征途中,無所畏懼,奮勇直前,再創輝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1000字作文【2】

蘆葦青青,繁茂連綿。微風輕拂,空氣中帶著泥土的清香,夾雜著樹葉與花朵的天然香氣,每呼吸一口都是享受。霧氣氤氳,透過薄薄的水霧,我看到同伴的嬉笑,和守護人的清澈透亮的雙眸。我是一隻丹頂鶴,1978年出生,走過四十年歲月。

從小崗村民的需要別人救濟到衣食無憂,從腳踏車王國到高鐵全球營業里程穩居世界第一,從道路泥濘難走、曲折難行到寬敞平坦,從軍事裝備簡陋到富國強軍。40年前,經濟落後,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問題沒有解決,科學、教育落後是中國的憔悴。西方國家冷嘲熱諷,我們沉默,用事實說話,我們努力,見證中國的蛻變。40年後的今天,中國是嶄新的中國,是富強的中國,是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改革開放,注定不平凡。

眼前浮動著1978年寒冬里冷風中的笑容——看到農作物豐收小崗村農民的笑容,那笑聲爽朗,感人,又帶著些許心酸。淚花里閃爍著妻兒的身影,影藏著往日的無奈。往年的土地里空有影子沒有收成,他們無糧可食,無衣可穿,眼睜睜看著嗷嗷待哺的孩子啼哭卻連小米粥都沒有,這些男人們堅強,默默承擔著家庭的重擔,在夜深人靜時沉思,如何讓可愛的孩子吃飽飯。他們只是想讓孩子吃飽飯呀,如此簡單的願望卻在當時的中國難以實現。深思熟慮後,他們做出一個大膽的抉擇——18個衣衫襤褸的農民在昏黃的煤油燈下立下生死狀,分田到戶,只為家人的一頓飽飯。他們耕作時忐忑不安,提心弔膽,每聽到一點不尋常的聲響,便是惴惴不安。豐收時眉開眼笑,看見孩子臉上久違的笑容便是的成功。他們的眉頭舒展,靜靜坐在床邊,看著妻兒安然入夢,他們平靜,滿足。熟不知,正是這群連字都不識的農民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正是這群從沒讀過書,連名字都不會寫的人站了起來,為了小家的安穩,也為了大家的未來。勤勞勇敢,我們的中國開始變得不同。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我聽到了“改革開放”這個詞,年少的我並不能理解那個慈祥的爺爺說的究竟是什麼意思,多年後,在他們的爽朗的笑聲、目光的堅定中才真正理解“改革開放”背後和含義和他們的努力。

幾十年前,在那樣一個漁火薄田、人煙稀少的邊陲之地,在南海之濱靜靜守望日出日落,開始了改革開放設立經濟特區的步伐。這片無人問津的土地,在成為經濟特區後,天翻地覆。當年他們的房子簡陋,勉強遮風避雨,漁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似平靜安穩實則落後閉塞。勞累一天后回到家中,才發現,那簡陋的屋子根本不足矣與猛烈而又狂暴的颱風抗爭,家中一片狼藉。我靜靜地躲在窗後,看著他對於滿屋狼藉束手無策,嘆了一口氣後眺望大海,眼中是無盡的哀愁。他在看什麼,那不過是一片蔚藍的大海呀。也許,他眼中的海洋與遠方有不一樣的意義吧。許多年後才讀懂他的目光,是面對現實的無奈,是對未來的憧憬,是決心再戰一場的堅定。眺望過後隨即重新站立,向著未來,出擊。他們有捨我其誰的堅定信念,有奮勇向前的責任感,有即使跌倒也毫不氣餒的堅定決心,最終海南是嶄新的海南。如今再回去看他,他早已住進高樓之中,兒孫滿堂。他眼角的皺紋和目光中的愛意都在訴說著四十年的風雨變遷和今日的幸福美滿。海南的變化是中國經濟特區的一個生動縮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生動縮影。

四十年,我隨同伴年年遷徙,看到小崗村民的喜笑顏開,聽到海南人民的歡聲笑語,看見中華之崛起,見證華夏之富強。1978年那位慈祥的爺爺的話語我終於理解——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條極其正確的改革之路。四十年,看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看見中國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堅持不懈,正是大家的努力才實現了中國的蛻變。我振翅而飛,扶搖直上,看見今天的中國欣欣向榮,蓬勃向上,堅定步伐,走向未來。我盤鏇在大海上空,水汽氤氳,我看見鄧爺爺的笑容,慈祥,平和;我看見未來的中國,更加絢爛輝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1000字作文【3】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次,最持久的感情,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是的,我們在祖國溫暖的懷抱里成長,祖國的安寧富強是我們幸福生活的基礎。目睹著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怎能不熱愛和讚美自己的祖國,怎能不為自己身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站起來的中國

近代的中國飽受了屈辱,外國的侵略者一次又一次敲擊開中國的大門。放眼望向中華民族的屈辱史,我不知道是躊躇滿志還是憤火怒吼。我只知道,中國人民只有一條路:中華民族,你快快富強起來吧!直到那一天來了——1949年10月1日,壓抑的中國人終於喊出一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從此,中國再沒有不平等條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枷鎖。這意味著中國開始了它新的歷史,新的開端,新的驕傲,新的世界宣言。

日益強大的東方巨人

一個國家,它的繁榮與和平絕不是用乞求、投靠得來的。要想不落後、不挨打,只有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就是徹底改革了那些幾千年來不得人心腐朽了的國策。接著,世貿來了,奧運來了,各路投資大軍來了,“精準扶貧”等等一系列造福人民的政策接踵而至,人民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高。中國,在這21世紀最好的時機騰飛了起來!今日之祖國,在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面都有著舉世矚目的成就,令老外對這隻屹立在東方的雄雞嘆為觀止……

祖國在我心中

我的詞藻積存不多,在天賦的口才也無法形容到底說中了哪個詞兒來表達我對祖國的真情。“地大物博”、“五千年文化”、“東方巨人”這幾個從小就會背的詞兒,容不下我心中積澱了十三年對祖國這個母親所經歷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懼。所有的話,只為“祖國”二字,說來說去,即使一句空話!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應當從小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心中牢牢紮根。在平日學校升國旗時,我們是否應該莊嚴的行上注目禮呢?我們是否應該珍惜現今祖國為我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呢?在生活中,我們是否做到了遵紀守法,講文明,懂禮貌了呢?你現在手中用的,是否是源於中國製造的?我想,愛國這件高尚偉大的事,不該只是隨口一說,我們中學生應該做的,正是要從這些細微末節的小事情做起。自古以來梁啓超就講到:“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這句話真的很對。祖國的未來都寄托在我們身上,作為未來的接班人,我們有責任在校學好每門功課,長大後,起碼要做一名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愛我的祖國

我深深愛著這片名為中國的土地,是它日日夜夜養育著我。我雖不能做出天大的事兒來回報它的給予,但我一直在心中銘記。現在,目睹日益強大的祖國,我無時無刻不替它高興。我們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誨,勿忘歷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艱苦奮鬥。我們在祖國的懷裡成長,祖國在我心們中紮根。時代賦予我們青少年的責任和使命,我們能忘記嗎?當然不能!那就讓我們行動起來,點燃心中那團火焰,時刻為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做出準備。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1000字作文【4】

1981年我上國小,1993年從教至今。學校是我夢想起航的地方,教室是我理想實現的殿堂,我目睹課桌凳的大變樣。

1978年,5歲的我記得那年秋天姐姐上國小了,家中唯一的一張高腳木凳不見了。它可是我的最愛,比起家中一張張粗糙笨重、凳面坑坑窪窪的小板凳,這張凳子身材高挑且凳面方正、光滑,我經常又當桌子又當座位又當玩具。凳子不見了,我丟了魂一樣哭著尋找。奶奶不勝聒噪,說:“你姐姐上學帶去了,要不就得坐磚頭。”我哭鬧著,拉著奶奶到學校找。

那是我第一次走進叫“學校”的地方——一個空曠的院落兩排茅草平房,土坯的牆,黑黑的窗欞上糊著泛黃的油紙。奶奶抱起我,透過破損的窗戶紙向里瞧。我驚訝地看到,泥巴地上一排排和我差不多高的土台子,後面坐著十幾個土孩子,我的姐姐就在其中。她坐的正是我朝思暮想的木凳子,而大多數孩子坐的是摞起來的磚塊。我好奇地盯著土台子、磚凳子,竟然忘記了此行的任務。後來,姐姐用每天一個故事換取了木凳的使用權,我也懵懵懂懂地“認識”了王二小、劉胡蘭、海娃……

“上學多好呀!”期盼中,3年後我如願以償跨入了這所國小。此時,草房變成了瓦房,我也不用帶凳子了,教室里全換成了木質的長條凳,土台子蓋上了一層光滑的水泥板。兩年後,土台子換成了長條桌。

從三年級,我們教室一直用木質的長條桌凳。桌凳都一米多長,凳子也就巴掌寬,桌子有一尺多寬,但也只是四條腿頂著一塊木板,進入國中才用上有桌洞的長條桌,書包終於有了安身之所。長條桌凳兩人合用,與同桌有深深的友誼,也有不愉快的回憶。

1990年,我考上師範學校,走進教室看到的是一個個獨立的木質桌凳,呵呵,終於不必合坐了。凳子是結結實實、端端正正的方凳,凳面是長條凳的兩倍寬。最喜歡的是桌子不僅寬大,還有一個嚴嚴實實的大桌斗,桌面可以開合,可以上鎖,青春期的小秘密不怕被人發現了。

如今,為人師20xx年,目睹了課桌凳的不斷變化:上世紀90年代還是清一色的木質桌凳;新世紀後,安全環保的合成材料課桌椅進入校園,不僅是材質的變化,而且講究人體工學,高度可調,顏色漂亮。

隨著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推進,便於移動、能任意拼接的桌椅受到青睞。我們學校錄播室的課桌可以拼成三人一桌、四人一組、六人一圈,方便極了。圖書室的桌椅不再是行列整齊的方形桌凳,變成了活潑可愛、五彩繽紛的卡通造型,孩子們或伏在“花瓣”上,或坐在“蘑菇”下,或躺在“月牙”上……在書中暢遊,海量圖書裝點著學生的幸福童年。

隨著“網際網路+教育”的普及,智慧教室的豪華桌椅誕生了。電腦椅舒適氣派,課桌嵌入電腦,讓課堂與網路、大數據、學習軟體、攜帶型終端高度融合,學習資源走向無限世界,學習方式走向立體多元。

桌凳從無到有,從一種基本的學習設施到關注美觀和功能,從滿足學習需要到適合身心體驗;國家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優先發展教育讓教育裝備日趨完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可謂“桌凳換新顏,教育譜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