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顧名思義,是片段的,是破碎的。如今,人們生活在碎片化的生活中,依舊未醒悟。現如今,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學習,碎片化的思考,甚至更多碎片化的事物已經普遍存在。
碎片化的閱讀
在信息化的時代,在古時,閱讀都不會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蘇軾曾讀《阿房宮賦》到四更,等到隨從來提醒才意識到,他竟揮揮手表示沒關係。在信息化的時代,像蘇軾那樣執著於讀書,廢寢忘食的人少之又少。電子書已經成了現代人們的普遍閱讀方式,電子書的簡潔便利是一大優點,在捷運上,公車上,不缺少看電子書的人。然而等下了捷運,下了公車,電子書早已不在手中。閱讀形成了碎片化。更有人在閱讀時被手機彈起的訊息,新聞,新出的遊戲等吸引而去,閱讀早已被拋在一邊。古時人們閱讀時的清淨在現在幾乎是一種幻想,閱讀也就越來越碎片化。
碎片化的學習
人生在世,無時無刻不在學習,現在學生身份的我們,學習乃頭等大事。當下課鈴聲響起的那一刻,仿佛打了雞血,感覺小宇宙即將爆發,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動想破門而出表達自己的興奮,已經完全忘記了老師的存在,當老師在耐心的講解時,心思早已飄忽在外,學習被碎片化了。日積月累,碎片變得越來越多,然而它們之間的連結仿佛從來沒有存在過,只有鋒利的刺。致使在考試時當你想撿起這些碎片時,手被劃的血淋淋的,後悔不已。然而意識到這些的人不多,學習變得越來越碎片化。
碎片化的思考
思考是一件必然而不可缺少的東西。數學家華羅庚曾因為思考一道數學題而忘記了時間,當別人去吃午飯,不知道他的存在,把他關在圖書館時,他也毫不在乎,繼續研究他的數學題。手機仿佛是一個不治之症,慢慢吞噬著人們的生活。當一個人想要開啟他的思考之旅時,手機就開始出來搗亂,發揮各種他的本領來使得不能認真思考,而人也常常中了它的計,忘記了即將要開始的思考之旅,被手機吸引而去,慢慢的,時間流逝而去。思考成為了碎片化。
魯迅先生曾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與其花時間在玩手機,玩遊戲上,還不如花時間思考一下,為什麼生活會變得碎片化,找出源頭,從源頭改變,改變碎片化的生活,讓生活完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