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完美的作文七篇

第一篇:不完美亦是完美

你見過完美嗎?它是不是披著一身長紗,盤一頭黑亮柔潤的美髻,抹一唇鮮紅艷麗的彩妝,身姿輕盈的飛舞於林間.宇宙中?那便是一個天使的幻化,一個美神的縮影.

你見過不完美嗎?它是不是一彎穹月高掛於天際,慢慢浮走於雲間,稍稍休恣片刻時讓你看清它的本相.於是你嘆息道:"又是一彎圓缺不全的月呵?何時能圓呢?"完美是一顆流星,轉瞬即逝......讓你來不及看清它的面目,摸清它的底細,唯一留下的只有那條划過天際的尾巴及詩人們失望惋惜的神情.完美是一條小溪,從高山到湖泊,從叢林到城市,到處都有他經過的痕跡.它清澈純潔,它渾濁污穢......完美,亦是不完美."月有陰晴圓缺,人亦有悲歡離合."月圓了會變缺,缺了又圓.月不可能完美.世上也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完美.生活也如此:衣服穿久了會破;鞋子走多了會爛;糖吃多了會膩;話說多了會煩;人處久了會厭......一切的一切,盡在不完美與完美間來回徘徊,相互重複著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一朵嬌艷香醇萬里的野花誕生在一處草叢中,綻放在一個艷陽高照的午後......她天生的嬌媚引來了不少"愛慕者".它們在她周圍來迴旋轉,輕盈地讓它們的舌尖觸及她的皮膚,輕吻她那嬌小可人的身軀......她感到無比興奮與自豪,她開始孤傲冷漠,半出一身清高,玩弄起她那一世紅塵......直到有一天,風吹散了她的奇香,雨淡化了她的一切美麗.終於,她驕傲的身軀開始憔悴,她傾城的容顏幻化成一地塵灰.她,那些曾經的愛慕者;那些曾經被她鄙視和遺忘過的同伴,都一同幻化成了一片雲,消失在天際......就在此時,天空驟然變得昏沉,陰鬱,下起來無名大雨.隨後把那片地方淹沒了......也許她不曾想到過悔改;不曾直視過她的過失;她還未想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原來是那么頹廢,那么一無是處,自己原來是那么弱不禁風,那么楚楚可憐,她那一世孤傲終將使自己溺死於殘酷中.人生亦如此."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太安逸的生活不會使人感到完美,那只會使人產生錯覺,以至於一錯再錯終將走向衰弱死亡.就像那嬌艷純美的野花,在享受了完美背後,將以一出殘忍的悲劇收場.世上沒有太絕對的東西;沒有天下掉下來的"美差";亦沒有真正的完美.只有不完美,才能更讓人珍惜憐愛;只有不完美,才能反襯出完美的價值所在,因為"生得偉大,所以死得光榮";因為不完美所以才更完美.人生,亦是如此!

第二篇:何必非完美不可

我極為欣賞那些胸懷“永遠爭第一”信念的人,因為“君子終日乾乾”,積極會使人無限趨近於勝利。我也很羨慕“終日乾乾”的人,因為即使他們不是奔著桂冠去的或根本無力觸及,依然能走得更遠,何必在乎他們是第二、第三、第四或離第一更加遙遠呢?我卻不屑於甚至討厭一些沒有獲得第一就懊喪不已、躁怒不止、悶悶不樂、惺惺作態的傢伙,無論他們是有能力,還是不自量力,都不值得同情,而後者尤為令人反感。可往往這種現象較多地出現在前者的身上_這是令人不解的_難道“次”真是如此敏感?難道第一就這般重要,這般不可旁落?

恐怕我所說的那類鎩羽而歸的“爭冠者們”不能算作強者,他們自負到了一定程度,以致完全忽略了今日超越他們的對手曾經也面臨過同此刻自己一樣的境況,而相比之下,失去心目中第一的已經在心態及氣度上輸了。_請相信真正較量的是回合,博弈的是心理,抗衡的是韌性,而不是一招一式和排名。

在我看來,如果不是單純的將第一視為前進的方向與信念卻僅用來滿足自己內心傲視群雄、一夫當關的欲望又有何意義?第一不是征服別人的刀刃,第二也不見得顏面何存、威風掃地。第二可以是屈居人後、可以是不盡完美,但決不能把第二等同於失敗。如若不然,那么便會有無數的實例讓它徹頭徹尾的被推翻!林丹職業生涯之初不及鮑春來大紅大紫,今日的世界排名第一也被大馬一哥李宗偉盤踞著,可超級丹不仍舊遇佛殺佛,遇神殺神?天王費德勒走下神壇,然“神韻”猶存,他還是所有對手的勁敵,還是萬千擁躉的最愛;中國的驕傲劉翔在傷愈復出的第一站就宣告飛人歸來,哪怕不敵特拉梅爾,又怎樣?……失去第一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不完美罷了,不意味著失敗啊!反言之,某些人儘管位居第一,終究離不開失敗的命運,這樣的完美遲早灰飛煙滅。_請相信絕不是第一才能享有鮮花與掌聲,絕不是第一就能享有鮮花與掌聲!

道家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切都是自然既定的。失去第一其實就是自然給與的警示,就是在合理不過的安排,千萬別有無謂的舉動,我們恰恰欠缺肯定自己的想法,才不能堅定地走在追尋完美的路上,才對區區次序耿耿於懷。“亢龍有悔”說的不錯,這既是遺憾,也是規律,為何不坦然面對得失,為何不坦然面對自然之更替,風水之輪轉?_請相信這絕非聽天由命,而是豁達!

何必要完美?只是區區失利,就讓我們沒勇氣去面對。

何必要完美?是什麼使生活變得如此壓抑如此疲憊。

何必要完美?不留一絲餘地,而寧願孤立受罪。

何必要完美?完全丟掉了之外的滋味。

何必要完美?美麗,對我們說了一句再會。

何必要完美?

僅僅只是不完美……

第三篇:不完美的完美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追求完美的境界,殊不知,其實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

舒伯特有一首名為《未完成》的交響曲。這部作品堪稱舒伯特創作生涯中突起的奇峰。它的第一和第二樂章風格非常特殊,以致連舒伯特本人都無法最終完成這部作品。他也曾經嘗試創作了第三樂章的一些片段,不過,這些片段反而破壞了前兩章統一的風格,給人以畫蛇添足的感覺。因此,舒伯特最終還是放棄了第三樂章的構想,選擇了以不完整的形式使作品傳世,卻贏得了空前的讚譽。不完整的完整也是一種完美。

完美並不美,我們多虛偽。中國有許多成語將這句話闡述的淋漓盡致。邯鄲學步,講的是燕國有一個人到趙國的首都邯鄲去,看到趙國人走路的姿勢很好看,就跟著學起來,結果不但沒有學好,反而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掉了,只好爬著回去。盲目的學別人的優點,想以此讓自己變得完美,最後只會適得其反。即使學會了也是虛偽的一種表現。

畫蛇添足,講的是楚國的幾個人得到一杯酒,大家約定,誰先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就喝那杯酒。一個人先畫成,拿過酒杯準備喝,另一隻手繼續為蛇畫腳,並說:“我還能給蛇畫腳呢!”這時,另一個人也已把蛇畫好,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能給添上腳呢!”奪過酒一飲而盡。做了多餘的事反而不恰當了。有時自己覺得不完美的東西也許恰恰是完美的,所以不可以想當然的追求自己心中的完美。

其實,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但也正是因為這份不完美湊成了一個完美的世界。假如每個人都是完美的,那么這個世界就不會多姿多彩了。

我們需要認可自己的不完美,因為不完美的完美也是一種完美。

第四篇:完美與殘缺

上帝賦於了這個世界,但是卻沒有把它賦於完美,所以才使這個世界上事事沒有完美,不管人們怎么去努力都不會做到盡善盡美,總是有缺悍。

但是這個世界大概就是因為有了殘缺才使這個世界變得接於近完美,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了殘缺,人們也就無法知道這件事完美是怎樣的,人們也就不會再有進步,不會有希望與追求,更不會有發展而言,因此殘缺是完美的奠基石。

就像做人一樣,沒有哪一個人可以說自己做的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沒有一點的錯與後悔。

生活中總是不盡完美的,它只給我們美的一半,而把另一半隱藏起來,總賦於我們熱情,引誘我們去尋覓,卻往往給我們留下的是悵然。人們往往在得到的時候同時也會失去某些東西,就像人們常說的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就像有時候我想到奶奶家吃飯,但書卻在家裡,就只能回家而不能到奶奶家。生活中是沒有完美的,或許生活正是有了殘缺才使你的生活跌宕盪起伏。人生是一條悠遠的長河,如果沒有樵石,沒有落差,沒有高低不平曲曲折折的河床,那么也就沒有美麗的浪花和響徹雲霄的濤聲。如果生命沒有殘缺,那么就像徘徊在一潭沉寂的死水中,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讓生活出現許多磕磕碰碰。這樣才有美的感覺,殘缺的美更耐人尋味。生活中才更加體現出了美與殘缺。

第五篇:我的完美觀

世界上美好的事物有很多,但如果不是通過比較,我們就不能發現它的美。

俗話說的好,“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美也是在比較中被發現的。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又何嘗不是呢?有時候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我們的成績有了提高,與以前的自己比起來當然是進步了,但相對於那名列前茅的同學來說,就不免有些缺憾了。儘管這樣,可是我卻覺得自己的這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是很好的,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缺憾美呢?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在各方面都很有優勢的跆拳道運動員,他十分刻苦地訓練,但每次的比賽都不盡人意。正當他十分苦悶時,一場厄運又從天而降_在一次事故中,他永遠地失去了左臂!這對於一個運動員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他徹底地絕望了,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但天無絕人之路,一位獎賞的教練後來找到了他,教給了他一套路數。經過訓練後,這個曾經頹廢的年輕人竟然在一次大型的比賽中獲得了冠軍!原因是那樣的簡單而又出人意料_破解他的這一招的惟一辦法竟然是扳他的左臂!

因為失去了左臂,他才更懂得右臂的威力,也發掘出了沒有左臂的潛能。這個故事可能無從考證,但它卻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有時殘缺也是一種美。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完美,這似乎也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但這個世界大概就是因為一些殘缺才變得近乎完美,才變得更加美麗的吧?

追求完美,理解不完美,營造羽毛球我們自己的相對完美,其實這就是面對人生的一種心態。

第六篇:完美等於“完蛋”

蘋果公司的Logo是一個“被咬一口的蘋果”,這與他們公司的理念是相符的_不完美才能促使進步去追求完美,也許賈伯斯忘記了,太過於追求完美,360度的同義詞就是0度,完美的另一面就是完蛋。

法國羅浮宮,有一尊雕像。那是美神維納斯。看著斷臂的維娜斯,我有點遺憾。有人曾告訴我,曾經有好多個方案,為雕像恢復原貌,最後發現,沒有一個完整的,比殘缺的更美。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設計者,也就是那位隱身的造物者,根本就沒有設計“完美”。

有人問功成名就的曾國藩,為什麼把自己的住所題名為“求闕齋”?他回答:“不求滿而求缺”。有人問球王貝利:“你最漂亮的球是哪一個?”他回答說:“下一個。”又有人問大導演謝晉:“你最好的影片是哪一部?”他回答:“下一部”。這就是大智慧啊。為什麼《聖經》講“謙卑人有福了”?謙卑,會讓你在成功後贏得敬佩;謙卑,會讓你在失敗後博取同情;謙卑,會讓你在進步後更進一步。所以啊,這個世界上是由不完美構成,完美只是相對而言。

當拿破崙與反法同盟互相廝殺又難耐對手時,歐洲大地正進行著變革,他們正向著近現代文明飛奔,可當這種“完美狀態”的界限被打破時,他帶著部隊橫掃歐洲,給歐洲帶來的是鮮血與嚎哭:大宋在與元對峙時,彼此都安撫百姓,使他們生活安居樂業,同樣的,當忽必烈帶著鐵騎席捲中華時,留下的只是四等分人的荒謬制度…這樣的完美就需要制約,需要人們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進而去維護他。

就像莊子的那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一樣,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這兩種性質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換的,就像完美和殘缺,他們是一對矛盾體,相互制約的同時又是相互促進雙方的發展,這個世界也就是在這樣的規律下逐步前進的,正所謂是,矛盾是發展的前提和條件。

在這個大千世界中,真正完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真正的強大也是不存在的,古有宋朝制約元,今有中國、歐盟制約美國,他們在制約的同時也在發展,所以不要走極端,那樣的話,完美真的會變成完蛋……我們也沒有必要去過度的追求完美,完美和不完美之間並沒有什麼嚴格的界限,只要“但使願無違”,又何必去一味地追求所謂的完美呢?“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只要快樂,對社會無害,做個普通人又何妨?只要努力了,無憾了,又何必去在意自己是否的第一?不否認完美是需要的,然而不要過度的,當你覺得不達到完美不罷休時,你所追求的或許已不再是完美,而是世俗中一些可有可無的虛榮,此時的完美,早已變了味。只要自己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角度,那么你周圍所有的事物都終將化作完美…關於寫完美的作文 第七篇:“力爭”追求完美,對嗎?

曾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海灘上撒滿了彩色貝殼,一群孩子拾著,一個孩子撿起一枚貝殼,隨手又把它丟棄,尋找了一下午,始終沒有找到他心中的貝殼,終於,仍拖著沉重的腳步在海灘上尋找著……

曾聽到這樣一首曲子,對完美的不懈追尋,但是,曲子並不是最完美的,而曲子的創作者卻因此失落……

曾許下這樣一個願望,把自己從一個愚昧的小孩瞬間變成一位美麗完美的公主,當睜開眼的瞬間,我卻落淚了……

曾看到這樣一個人與自己擦肩而過,可惜的是我並不完美……

其實,曾經的一切的一切在我看來是不完美的,沒有誰是完美的渡過了我們這十幾個春秋。但是,我並不覺得很失落,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有資本地告訴我,他(她)是完美的人。

“力爭”完美,對嗎?我認為,追尋完美是對的,但力爭追尋完美的人是愚昧、無知的!當他們發現現實與自己心裡那個完全的局面截然不同時,也許失落,也許會變得沉默,也許……既然會使自己受打擊,那為什麼不把心中的完美降低再降低呢?人總要一步一步慢慢地走。

“力爭”完美,好嗎?小男孩會因為自己沒找到心中最美的貝殼使自己腳步變得沉重,作曲家會因為曲子的瑕疵使自己無心創作;小時的我會因為沒變成美麗的公主而哭泣;我和他又會因為不“完美”而擦肩而過。……如果一切“完美”的標準再降低一點,一點,結局又會怎樣呢?小男孩會拾到許多美麗的貝殼,作曲家會創作更多的曲子,小時的我會變成自己的公主,他就不會擦肩而過……力爭追尋完美,其實,也會是一種錯誤……

“力爭”追求完美的心要改變了。當你降低心中的那個過高的完美,你會發現身邊有完美的它。不要在花開的時候找最美最艷的花,到了花落得時候你仍在苦苦尋找,那時候你會發現再也找不到了……降低“完美”閉上眼睛深呼吸,然後爭開眼,你會發現美麗艷麗的花也有很多。

“力爭”追求完美,其實就像自己給自己的心加了一把鎖。“解鈴還需系鈴人”。學會降低完美的標準吧!

現在,我問你:

“力爭”追求完美,對嗎?

答曰:

“非也。”

第七篇:我渴望完美?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完美,可事實上我們誰也做不到完美。

_題記

在北京一個大禮堂里,要舉辦一場中外學生文藝展演。中國西部偏遠農村的一個小學生合唱團有幸獲得了這難得的機會。他們都憋足了勁兒,準備在那夢都夢不到的神奇舞台上一展歌喉。

孩子們一次又一次地認真排練,不厭其煩。正式登台亮相的時間眼看就要到了。孩子們突然被告知,為了確保演出的質量,他們必須得“假唱”!孩子們傻了眼,怯生生地問帶隊老師:“老師,我們為什麼要假唱?我們有能力唱好。要是家裡的爹娘知道我們假唱,他們該有多傷心啊!我們要真唱。”老師做不了主。他只有無力地把剛聽來的關於“必須假唱”的理由說給孩子們聽:來的領導太重要了,咱們不能出任何差錯。

他們真的“假唱”了。他們的“假唱”很完美。

在他們後面登台的,是來自美國的一個普通國小的音樂組合。七八個孩子,高矮胖瘦個不相同,服裝也沒有統一,嘻嘻哈哈地站在舞台上,衝著觀眾扮鬼臉。最讓人生氣的是。他們居然一開口就唱錯了,不的不重來一遍。

展演是不排名次的。但是,演出一結束,操辦的主要人員就笑呵呵地向孩子們伸出大拇指,可孩子們卻笑不出來。他們是“完美”並不美。

我們總是迷戀於“完美”,哪怕是虛假的完美,這種表面的完美似乎與我們靈魂的缺陷不太和諧。其實,我們應忠實於“有瑕的真實”,因為那才是真正發自我們內心的歌聲。

不可否認,我們每個人都渴望,都有追求完美的權利。可是誰又能告訴人們完美的定義呢?倘若有人給你一段“世界盃精彩進球”的短片,告訴你這就是完美。你會找到什麼理由去反駁呢?如果是我會告訴他,這一切只是表象而已。就如那大禮堂的“完美”展出一樣。那些所謂的經典,在慢鏡頭下,那些粗暴、悲觀、冷漠、自私都會被一一展現,也許你會懷疑不是真的,但這的確是真的,那些當初率性隨意做出的事,無不暴露出“完美”的缺陷。

有多少“完美”經得住超級慢鏡頭的回放呢?我認為沒有。完美,是心裡遐想的世界,現實中並不存在,是人們渴望得到並追求的一種理念和動力,是存在思想中的。

如果有人問我:“你渴望完美么?”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渴望!”正因為渴望完美,才會使我有動力去完善自身的缺陷,才會讓人逐步接近完美!

·不完美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