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孟子作文六篇

【篇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啊,人需苦才知甜,苦與甜是既相對,也共生的兩項。老天若要把大任降於平凡之人,必定會讓此人受苦,苦後方有甜,人往往都是只想獲得甜,不想經歷苦,然而,他們往往都錯解了甜的真正意義。甜也就是成功,通常,成功的喜悅不在於達到理想的高度,而是享受了成功門前獲取鑰匙的過程。如果老天真的要把大任給平凡之人,定會讓其享受甜的過程,而不是甜的結果,過程大於結果,結果不等於過程。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後又把同一隻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里,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於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於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臥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舜的耕田換來了成功,管夷吾的監獄過程也換來了成功。通常,人們都不會想要成功前的苦難,但是每當你成功了,你會珍惜那些苦難的回憶。“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成功始於苦難。”每當你成功之時,你會想:那時我就要退縮了,我又挺過來了來了……

【篇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個富人去請教一位哲學家,為什麼自己有錢以後很多人不喜歡他了。哲學家說:因為你有錢後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了。富人仔細體味著這句平淡無奇的話,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較小而已。但這個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遠是不受歡迎的。世界是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我們都是只有一隻翅膀的天使,只有擁抱著才能飛翔,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輩子,其實就是與其他人溝通。要能夠溝通,就必須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現在許多人就如前面那個富人,一有些錢就目中無人,說話也變了味,這樣的人渾身儘是銅臭味,他只願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記了“達者兼濟天下”這句話,別人在他眼裡都是窮光蛋,說話不客氣,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樣的人是要吃大虧的。

陳世美一心只想榮華富貴,他攀龍附鳳,殺妻滅子,終究是人才兩空,死在包大人鍘刀之下。唐明皇寵信楊貴妃,不顧百姓勞頓,嶺南快馬送荔枝往長安,終究弄得眾叛親離,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則知道這個道理,他採納魏徵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樂業,自然國泰民安,歷史上才有貞觀之治的美譽。

孟子進言齊威王,以“齊桓晉文之事”曉之以理,闡述了要體諒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則天下可運於掌上,民之歸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多為別人想想,世界將更加和平。想想那些醫療事故,那些殘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戰俘,那些流離失所,掙扎在水深火熱中的難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頭、熊掌,難道動物就沒有生存的權利嗎?這些太可怕了,可這卻是一些人的所作所為,他們的行為將被人們唾棄,他們終有受到懲罰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別人著想,別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一定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得更加和諧,充滿快樂。

【篇三:我眼中的孟子作文

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藹可親,慈祥的面頰上總是返著一絲微笑。

孟子是博愛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處處都體現著他憂國憂民的仁心。他四方遊說諸侯施行仁政。在那戰亂紛飛的年代,充斥著暴力,流行著吞併,肆虐著攻伐,這位儒家學派的“亞聖”要從法家的血腥中搶得一絲仁愛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為天下萬民,仍不屑努力與八方諸侯,無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終放棄了。他站在泰山之巔,俯視天下萬民,有的窮困潦倒餓死街頭;有的為謀生存骨肉分離……仰不足以養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萬念俱灰,為何他的眼中長含淚水,因為他愛老百姓愛得深沉。遊說不遂他便退以著書,終成《孟子》。

孟子十分講原則。

孟子為人很講原則。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無論何時,哪怕是生死關頭也要講求原則,決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義凜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惻隱;遇錯明羞惡;遇賢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隊萬鐘的豐厚條件,他毅然詠頌出: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和加焉!他一生兩袖清風,不求宮室之美;不愛妻妾之奉;不需所識窮乏者得我。他從始至終都保持著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為了正人君子的典範。

孟子作為亞聖,真的將仁愛的種子播撒如萬民的心中,普濟了天下。

孟子樸素的一生充滿了失望,無奈,貧困。但他志向遠大,卻壯志未酬。真正做到了: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失為一位學術,政治教育大家。

【篇四:我眼中的孟子】

生命是坎坷的,除非有了勇氣;勇氣是莽撞的,除非有了理性;理性是暫時的,除非有了信念;信念是可變的,除非有了信仰。

我們努力於物質遺存的碎片中,尋找和發現人類精神和智慧的交集。信仰使我們能在變化多端的時代,以淡然自若的瀟灑決勝於千里之外;以遊刃有餘的技能突出於茫茫人海;以泰然自若的倜儻抒寫生命的美好;在時代的競爭中,成為坦然面對的真正英雄。《孟子》所教給我的正是一種信仰,一種生生不息、獨立自強的精神。

讀《孟子》,讀出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義”字貫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觀,如果“仁”是愛人的話,那么“義”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愛的話,那么“義”就是廣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話,那么“義”就是豪舉,在孟子的“義”里,凝聚著心中裝有集體的高尚道德情操。因此,在我心中,孟子不僅是戰國時代的美男子,更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化身!他愛憎分明、疾惡如仇、當仁不讓、反對戰爭、蔑視強權,都源於他高尚的人格操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教導我們要堅守做人起碼的道德底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激勵我們要培養堅貞不屈的大丈夫精神。

讀《孟子》,讀出的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就告訴我們磨難是成功必經之路。《孟子》告訴我們:苦難和挫折是人生的標桿,往往更能測出一個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而瀑布的美麗之處,也並非上遊河水的浩蕩,而是水到斷崖處,那奮不顧身的向前飛躍。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不經歷挫折、泥濘,不通過在困難中鍛鍊自我,又怎么到達成功彼岸的呢?“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只有正確面對挫折,厚積薄發,才能擁抱成功,享受幸福

讀《孟子》一書,學孟子精神,就是要學習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學習孟子的“善養吾浩然之氣”,就是要學習孟子的正義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回報社會。

《孟子》告訴我,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走在生命的大河兩旁,修身,正心,不怕風吹雨打、堅持信仰,使其中穿枝撫葉的行人踏著荊不覺得苦,有淚可落但沒有悲涼!

【篇五:我眼中的孟子】

孟子始終是一個不得志的理想主義者。雖然充滿了人性思想的光輝,但是和他的宗師孔子一樣,嚴重脫離了當時的現實,空談主義,於當時治國平天下無現實意義的幫助。

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有哪個王可以耐心施仁而化天下?

孟子的仁道簡直就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幻想,充滿了書生樂觀而缺乏變通的意見。

我覺得孟子的思想最多不過是作為一種道德的範本,永遠也難以成為治國的主力教條。

孔子是一個謹慎慈祥的老頭,莊子是一個任性好游的浪者,而孟子更像一個躊躇滿志的青年才俊。

孟子的口若懸河多少帶有狡辯的意味,他似乎忘了其宗師孔子的教誨:敏於行而訥於言。

相對於孔子的低調,孟子顯得非常張揚,動不動說“王天下”、“王道”,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這一點孟子倒表現的很到位。

孟子高調,不謙虛,這和他的宗師孔子有鮮明的區別。讀他的言論,十分富有激情,但是實在缺乏孔子那種充滿偉大思想的光輝。

孟子裡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篇六:我眼中的孟子】

穿越過時間的河流,他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變。歷史的長河中,閃亮的是他那思想的光芒。

我眼中的孟子是善良的。面對春秋戰國時期連年征戰、生民塗炭的現實,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為一種政治思想體系,這對兩千年來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產生了異乎尋常的影響。孟子的“仁政”學說雖然以維護封建制度為出發點,但是對於穩定經濟,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有許多的進步意義。

我眼中的孟子也是天真的。孟子遊說於各國之間,遊說於各個野心家之間,面對他們稱霸的野心,統治的嚮往,征服的欲望,孟子盡最大可能的以“仁”去感化他們,但是,統治階級的享樂是建立在下層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誰願意輕易放棄自己的這種權利呢?所以,毫無疑問,孟子也是很天真的。

我眼中的孟子更是偉大的。雖然孟子的政治主張沒有得到實踐,但是他提出了較系統的修養思想體系,這樣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像“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樣的修養,今天的我們,還有多少人具有呢?他千年前所傳授的教義,今天依然適用。

他是站在歷史之上的巨人,“亞聖”之名當之無愧。願他閃亮的思想會繼續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