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存法則的作文

第一篇:生存法則

因為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動物們不僅需要與生俱來的生存能力,更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生存本領。它們提升生存本領的方式大多通過覓食,尋找生存空間,尋找配偶等。如果這一切都幫它們準備好了,那么也意味著它們將會被大自然的生存法則淘汰。

野生動物如果從小受到人們的圈養,那么便意味著它會喪失基本的生存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看動物世界的時候,野生動物保護者把受傷的動物的傷口包紮好後便會將它們放回大自然中去。

曾在假期看電視時看過這樣的一篇報導,人工飼養的老虎獅子,在放生前,必須經受殘酷的訓練,重新培養它們的生存能力,因為對於這樣的肉食動物來說,沒有捕食能力它們就會餓死;這樣的事實是殘酷的。可這樣的實例在大千社會中應有盡有,曾經在網路上流行的言論:對於長期人工養殖的動物,“放生就等於放死”。道理是同樣的,在對待如此寶貴的生命時,也許培養它們的生存能力 和獨立性,是珍愛生命最好的方法。

而這也不僅僅局限於自然界,對於我們人類社會,生存能力和獨立性更為關鍵。

由於家裡只有一個孩子,許多的父母就有意無意地嬌慣、遷就、溺愛自己的孩子,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百依百順,這使孩子產生了過分的依賴性,缺乏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的能力,甚至到了小升初時還不懂得自理生活。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吸取任何的生活經驗,這就為長大成人後的他布下了絆腳石,離開父母后,也許生活對他們來說,舉步維艱。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過:“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許多的父母就是在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中失了職,但這其中並不包括我的父母,從小到現在,我的父母雖然解決我的溫飽但同時也在培養我的生活能力,或是說讓我嘗試著去一個人獨立完成所有的事,我知道這對我來說是種鍛鍊,失去依賴性,也就是對我的未來有個保障,能讓我在沒有任何人幫助的情況下,更好地立足於社會。如今我能夠在學校里和諧融洽地與同學交往,能夠獨自充實地生活,離不開生活環境對我的影響。

對生命對教育更完美的詮釋,在於能力的培養,而溺愛和依賴則是對未來最大的阻撓。

第二篇:生存法則

一直以為,蝸牛背著那又硬又重的殼,是一生的負累。走得那么慢,無法飛翔,看不到更廣闊的天地,被那個殼拖累了。

在蘇教版二年級下學期的課文里,有一篇《蝸牛的獎盃》,教育孩子不要驕傲,謙受益,滿招損的故事,就用蝸牛做了主角。說在很久以前,蝸牛有一對會飛的翅膀,並且在飛行比賽中得了冠軍,正因為它把獎盃當做炫耀的資本,整天背在背上,最後,成了殼,而蝸牛,再也跑不快了。

回到現實,教育學生,蝸牛在這樣的條件下,該怎樣讓自己活下來,活得出彩?活出生命的意義?

如果,你有一個殼背在身上,你喜歡嗎?

當然,有喜歡這樣生活的人。那是一間多么好的房子,走哪兒背哪兒,累了隨時隨地可以睡覺,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這樣的閒適,這樣的自在的,雖然走得慢一點,雖然背在身上辛苦些,可是,幸福安穩總是要付出代價的。那些鳥儘管飛得高,不是天天忙著築巢?甚至還有許多,沒有安身立命的地方。

但更多人不喜歡,那是慢生活,叫人不思進取,叫人懈怠,叫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活著,總要有自己對生命的理解,有自己的奮鬥目標。一個人生下來,就只會保護自己,哪裡還能想到更遠的地方,更廣闊的天空?哪裡會創造出另一個世界?還另一份美麗給自己?

是的,毛毛蟲沒有骨頭,也爬不快,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因為,毛毛蟲總有一天,會變成蝴蝶,那美麗的顏色,在花叢中,驚艷了多少人的眼。

蚯蚓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也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因為蚯蚓會鑽土,會鬆土,成了益蟲,被人類喜愛。

蝸牛,它的慢,我卻並不反對,我想,它一定在說,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是的,它活得很久,它有耐性,向著目標,一直爬下去,爬下去。我看見過高樹上的蝸牛,也見過高山的蝸牛,它從哪裡來?它是靠著那柔軟的身體堅定慢行,靠那個可以保護它的殼隨時安家,它同樣見證著生命的種種奇蹟。

在生存法則里,請永遠不要歧視那些看似柔弱者,因為,它所做的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動里包含著的強大力量,更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