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讀:沒有青春的青春

社會熱讀:沒有青春的青春

現在已經很少再有人用“豆蔻年華”、“二八年華”這樣的詞來形容今天的少女,就像沒人再用“新新人類”這個詞來形容今天的少年,它們都了無新意,落滿灰塵。有一些新辭彙是專門為今天的少女們發明的——嫩模、蘿莉……改變的還不只是這些,過去說“少女的情懷總是詩”,但如今,詩歌早就不盛行了,少女的情懷也詩意漸遠。

少女的物化和被物化,其實都是被成人世界傳染的

和嫩模、蘿莉這些詞一起出現的,通常是這樣的圖片:少女濃妝艷抹或素麵朝天,或遮或掩地露出身體的第二性徵。這種消費青春的方式若放在2024年前,一定會引起一片譁然,但2024年後的今天,少女和看客們都能泰然處之。就像電影《手機》里,葛優躲在教師寢室偷數停在校門口的豪車裡究竟裝了多少個女孩,當12個女孩從車裡鑽出來時,我們和他一起感慨這群少女的社交生活超乎想像。這一幕曾經稍顯誇張,但在視頻網站上看過17歲的武漢車模曹陽穿著暴露地站在閃光燈下之後,再回看這個情節只會覺得波瀾不驚。

如今的少女們沒有經歷過前幾代人的動盪和苦難,但她們還是比其他國家的同齡人都經歷了更多的巨變,因為她們來自變化最快的時代,在變化最大的國家成長。

如今的少女喜歡自拍,在微信上和陌生人分享照片;出入夜店,在社交場合如魚得水;房間裡最整齊乾淨的地方是梳妝檯,上面擺滿香水、眼影、指甲油、眉筆和唇線筆……隨著年齡增長,這類物品越來越多。

電視節目裡,14歲的林妙可說話滴水不漏,女學生在選秀節目裡奮力出位。我們很難理解這些變化因何而起,會止於何處。每個年代的人雖然都會有自己特殊的行為方式,少年世界卻始終是成人世界的投射,他們之間固然差異巨大,卻還是保有一些共同之處。在對於未來的某些憧憬上,少女和她們的父母是一致的:他們同坐一桌吃飯,都知道三文魚好吃;同行出門,都認同寶馬是比腳踏車更好的代步工具。成人渴望有一棟真的別墅來代替廣告上的“家園”,少女也希望梳妝檯上擺放的是雅詩蘭黛“紅石榴”,而非“百雀羚”。社會熱讀-2[/page]

這個時代的特徵就是如此,中國是快中國,社會是商品社會,最流行的觀念是實用主義和成功學,成人都無力與之抗衡,少女更難倖免。她們在某些方面和父母分道揚鑣了,她們更追求自我,有更開放的心態,下定決心不再為傳統所累;在另一些方面,他們卻和父母越來越像,知道財富的可貴,明白競爭的殘酷,擁戴成功學,崇尚物質享受。

橄欖形的社會無疑是最健康的,但實現起來並不容易,現實社會的每個領域細分起來都是金字塔形的,成功者永遠是少數。成功往往和付出的代價成正比,所以,會有少女成為嫩模,成為輟學的學生,會有“乾爹”進入她們的生活,成為她們接近物質生活的捷徑。少女的物化和被物化,其實都是被成人世界傳染的,而那些尚未被傳染的少女,也未必能過得快樂。

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會像現在的孩子這樣緊張壓抑

中國的城市少年幾乎都是在同一種大環境下成長的。他們幼年時以號啕大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到了少年階段,又選擇了沉默和叛逆。他們很少把自己與父母的矛盾告訴別人,更不願對父母講述自己的苦悶。他們在人前會違背自己的心愿,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通常都是基於同一個理由——那是父母喜歡的;在人後則會試圖展示個性,宣洩情緒。中國父母向來喜歡為孩子安排一切,他們在報紙上看各類青少年問題專家的訪談,卻未必知道自己女兒最喜歡的讀物是《最小說》。

這一代的少女遇到的問題似乎比少男更多一些。她們的父母都是在兄弟姐妹的關愛和打鬧中長大的,她們卻大多是獨生子女,她們的內心比父母更脆弱、更孤獨。父母會傾注最多的心血在她們身上,她們的生活和學習被照顧得無微不至。成年人評論今天的少女,總不乏嬌貴、公主、刁蠻這樣的辭彙,卻忘了她們是自己一手塑造出來的。這些辭彙似乎也適用於男孩,人們在抱怨“男孩不見了”,多半是因為現在的大多數男孩缺乏陽剛之氣,陰柔有餘而野性不足。

少年們不會知道他們的生活被觀察、被剖析、被置於社會的放大鏡下,他們只想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但中國少年的青春與西方少年相反,西方少年升入高中後才進入人生的衝刺階段,中國孩子從小就被告知要贏在起跑線上,他們青春期最重要的生活場所是學校。中國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讀”的說法,也不缺“懸樑刺股”式的典故,這證明從古至今,中國的少男少女都很難從學習中獲得快樂。但好像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會像現在的孩子這樣緊張壓抑,他們每天要上8節課,外加早晚自習,男孩周末補英語,女孩暑假學芭蕾。家長在期待他們未來的成功,卻忽視了眼下的他們是否還有朝氣。衛生部有一組數據顯示,中國數千萬心理疾病患者中,有“1/3是在青少年時期發病”。青春在不知不覺間變得病態而殘酷。社會熱讀-3[/page]

和城市少年相比,農村少年過著截然相反的生活。他們中的一部分成為留守兒童,另一部分提前成為流水線上的工人,還有一部分則期望通過寒窗苦讀改變命運。可是已經有教育專家說了,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寒門學子上大學的幾率越來越小。即便他們有一天能進入城市,也會和父母一樣為戶籍所累,青春被加上政策的壁壘。這個問題似乎是無解的,同樣的少男少女,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被擠壓、被消耗,直到青春遠去,詩意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