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清明

沒有其他節日的紛擾,繁華,在四月飛花里那淡淡的哀愁與寂靜,旖旎滿目,新柳之綠,那片青蔥,便是它的顏色。

——題記

這個節日,蕩漾著柔和的新柳,飄灑著漫天的柳絮,細雨紛紛,充滿著神秘,它有著獨到的哀愁,它告訴人們:歸家吧!這才是真正的團圓,孤魂與離人的團圓。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我愛它,只因它有著難以參悟的憂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陰沉的天,忽降薄雨,灑上路人的衣衫,似乎這雨並未盡興,更是肆意越下愈大,原本沉醉在它浪漫之中的路人,紛紛抱頭避雨,而他似乎並不焦慌,任雨打濕青衫,漫步雨中,享受著塵土與青草的芬芳,興趣未盡“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謝過牧童,他又悠悠然然上路,順著清溪,踏著長滿苔蘚的石階,觀賞著一路青樹翠蔓,向酒家走去。杏花美酒香萬里,他聞著這純美的酒香,踏進酒家,討酒一樽,一小口一小口輕抿,不亦樂乎清明時節,有如此飄逸悠然之人,卻也難得。

似乎清明與酒緊緊相連,無論瀟灑,或是哀愁,都有酒相伴。又是一年清明,又似那樣細雨紛紛,柳絮沂蒙。有所不同的是,此景甚為哀愁,他祭奠他的亡妻“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這是他的誓言,也是難以實踐的約定,他的愛,隨著她的亡而消散,而漂泊,沒有歸期。倚著妻的石碑,隔著石塊,泥土於棺,輕輕撫摸著早已沉睡,與他陰陽相隔的女子。他隨皇帝血飲沙場,卻淡漠了在家靜候的人兒,待他覺醒時,她卻撒手人寰。一生傲氣的他,終是悔了,後悔自己為何如此重功名,後悔自己的自傲,後悔沒有多陪陪她,而今清明,卻只留獨自傷悲。大灌一口濁酒,想著醉了,就可放下,可誰知一口烈酒下肚,卻生生把他疼的更加清醒,亡妻的容顏更加清晰的浮現在他的腦海,痛得他留下清淚兩行,“清淚盡,紙灰起。”他只好用這莊嚴的祭奠抹平心中的痛。清明,變成了他每年最輕鬆的日子。

清明,清明,雨花飄落,清酒的醇香,慢散於大街小巷,指引著離人歸來,等待著孤魂歸來,一把紙灰,撒在忘川的路上。

春色三分,一分塵土,二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揚花,點點儘是離人淚。

——後記